河南省教师资格教育学第四章考点预测:教育与人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07-30 牛课网 考试宝典

相关阅读:

河南2013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全真模拟试卷汇总

2013年中学教育学同步训练汇总

201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同步章节练习题汇总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的比重较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考查的重点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考生需要理解这些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丽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包括个体体质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二是心理的发展.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一定的顺序性.其中生理素质与机能的发展顺序又制约着心理发展的顺序。这种顺序性体现了事物与个体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二)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的发展,在一定年龄时期,往往反映f{{一些新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发展在量的增长过程中,产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根据这些特点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确定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普遍的与典型的特点.这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突变。这些特点与前后阶段既有差别性.又有连续性.构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

  (四)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视力有缺陷,但通常其触觉或者味觉、嗅觉方面会优于常人。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不仅存在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发展的差异性
  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儿童在接受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同年龄的儿童.由于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不同.他们在发展上会有某些差异。而同年龄儿童,即使在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某些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主观努力和主观态度的不同造成的.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教育应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三)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当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客观依据,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消除随意性和自发性。
  个体发展的可变性,又要求教育者经常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条件.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人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五)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处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堂家华生:他曾经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他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环境及其作用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而“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相比遗传和社会生活的不可控制而言.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个体心理.懂得采取恰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因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正面的教育,使人按照一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品德的培养。
  2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有要求或期望,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走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问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已的个性。

第三节 中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任务

  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2、13岁-l5、16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5、16岁~18、l9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由于智力的发展.处在少年期的儿童不仅能认识真实的客体, 而且也能考虑非真实的、可能出现的事件。此时的个体能够进行假设一演绎思维.即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和假设的情境,也能运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同时还能进行系统思维.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有关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的组合。
  艾里克森认为l2至l8岁的儿童正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时期.他们身体接近成熟并要求独立,于是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同一性。例如,“我是谁”、“人们把我看成什么人”等问题,将不断地困扰着他们。而这个阶段青少年发展的目标在于建立自我同一性。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地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加以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初虫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以尊重、支持和引导,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三)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
  1.独立思考
  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2.家庭教育
  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4.意志培养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5.非智力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虽然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非智力因素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 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教寅的一个特殊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牛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三)高中教育要兼顾三种功能的实现
  从理论上来说,高中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并且具有多重意义或性质.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教育层次或阶段,因而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具有多种功能的教育层次或阶段。因此,高中的教育要兼顾三个功能的实现:
  第一,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和提升,进而满足社会对年轻~•代的要求,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年轻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
  第二,高中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成为义务教育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和衔接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潜能、能够胜任一定职业领域要求的工作人员。
  第三,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它是一种为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是以接受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普通教育。

牛课宝典,让亿万考生信赖的考试宝典

助力考生高效复习一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