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师资格教育学第三章考点预测:教育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13-07-30 牛课网 考试宝典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考点预测:本章在历年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涉及的知识点不多,题型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特别是学校文化的相关知识需要多加注意;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可能以案例分析或论述题的形式出现。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所谓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同时.人才需求结构的变革.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的专业口径比较窄,现在比较宽;过去比较重视技能,现在比较重视理论;过去比较重视复制,现在比较重视创造。在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
  (三)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识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这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和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受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时期崇尚知识和理性。因而当时的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近代英国着重培养具有绅士风范与良好品性的公民,德国着重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的公民.这些都与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育的内容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表现在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选择倾向性等方面。,
  (四)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这在教育上表现为影响着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影响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智的运用。
  (二)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数量的增多。
  (三)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
  (四)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展.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创造等.都离不开科学的作用。20世纪以来.随着新的传播工具与数据存储工具的出现.教学上开始采用大量的新科技产品。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增长率过高使得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学龄人数增长使得班级人数增加,影响教育质量。人口增长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中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人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的影响指年长二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
  第一.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第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直接影响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所谓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人员的比例。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各种专业教育的构成。近年来,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向服务业转移.向智力劳动转移.从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转移。
  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制约着教育质量。
  人口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和教育效率.一般说来,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教育相应地比较发达;
  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区.常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进而影响教育经费的充分使用,影响教育效率的提高。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生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以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就不可忽视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三)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迷信,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以影响群众,为革命的政治服务。[page]
  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一)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的过程.就是整理文化的过程。教育将选择为教育内容的文化刻画在年青一代身上,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学者的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和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边个和制造形成新的文化促进其丰富和发展。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
  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三是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如“忠于职守”、“尊师爱生’’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等;四是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对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就会形成一些与此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行为方式。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 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间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5)学生文化具有调适性
  主要指通过心理调节和无益情绪的化解.达到身心康乐的目的。学生不仅有求知的需求,还有交往、归属、爱、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完善、实现的需要。学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使之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再者,种种挫折导致的焦虑、忧愁等,可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而学生文化为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对于科学知识的影响.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另一方面在科学的创新,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人,使他们能够生产出新的科学成果。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l7、l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一)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
  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成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的迁移倾向越强烈。
  (二)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上,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2.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教育可使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是.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的办学规律.这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或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一)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与人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形式等,都不会因为社会的变更而完全改变.而总是或多或少地进行某种改造或完善。
  (二)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正是因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本民族的教育传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教育中的优秀成分,结合现代社会对其成员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积累的成果.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和手段。

牛课宝典,让亿万考生信赖的考试宝典

助力考生高效复习一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