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强化试题一

发布时间:2013-12-14 牛课网 考试宝典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C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答案解析】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 义务教育的国家。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B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答案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D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答案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 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D )。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A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 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B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答案解析】陶行知的话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D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答案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教书”与“育人”是( D )的关系。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答案解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 响教书,教书与育人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0.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D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答案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它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而不能打击个别同学的积极性和独创性。
1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答案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鱼"指直接给他现成的鱼,而"渔"则指捕鱼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效果会更好。
12.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就人的发展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
1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A  )。
A.多样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答案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4.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讲演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实习的方法
【答案解析】小学生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和经验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老师应该侧重运用直观的方法。
15.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B  )。
A.第斯多惠
B.瓦根舍因
C.赫尔巴特
D.韦特海默
【答案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提出了 "范例教学法"。
16.“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是(D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个人活动
D.小组活动
【答案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小组,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和培养专门人才。
17.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C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使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8.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A  )。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答案解析】在这种类型中,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对教师只能是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
19.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C  )。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答案解析】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0.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 B )法。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答案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page]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2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 _____。
22.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
23.主题班会应以_____为主,教师不能包办。
2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__ 。
25.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6.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_的发展。
27.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
2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_的关系。
2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_____。
30.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_____ 。
填空题答案
21.课程设计 22.四书五经 23.学生 24.培养创新能力
25.修辞 26.心理 27.班主任工作总结
28.促进 29.学校教育制度 30.卢梭

三、判断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3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 )
3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
33.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
34.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 )
35.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 )
36.教师无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要掌握专业内的知识就可以。 ( )
37.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
38.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重点关注的对象应是先进生和后进生。 ( )
39.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 )
40.国外有人统计调查了某家族的八代l36名成员,发现其中50名都是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 )
判断题答案
31.×
【答案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32.×
【答案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33.√
【答案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34.×
【答案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35.√
【答案解析】(1)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2)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36.×
【答案解析】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7.√
【答案解析】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38.×
【答案解析】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多数,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互相争斗的焦点。因此,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班主任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抓两头,又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
39.×
【答案解析】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0.×
【答案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可能性,但决定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page]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答案要点】(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永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建立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观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42.简述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答案要点】(1)思想品德课-9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买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自己的成员。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并获取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43.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案要点】(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明确的,可以用文字或语言明晰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较为模糊的、笼统的,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指导着具体工作。
44.组织课外活动对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答案要点】(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 "绝招"。
(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的、足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人物或事件,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才能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与指导。
(3)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一学生的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
(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5)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也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组织的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

五、论述题
45.试述因材施教原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2)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与才能相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9分)
46.王老师是一位青年班主任,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对于这样的现象,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答案要点】王老师的班级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行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学生时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牛课宝典,让亿万考生信赖的考试宝典

助力考生高效复习一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