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孝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浅析范文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2 00:55:00

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养老文化

以孝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子女、家庭对老年人供养的方式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城市中的建立正在改变着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养老行为的主体和客体不同),但孝文化仍对中国养老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孝文化中的养老及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启示
中国是唯一能使老人获得清净、悠闲的国家。我相信这种对老年人的普遍尊敬比世界上盛行的老年养老金要好一千倍。
林语堂先生在其30年代所着的《中国人》中这样说到。今日之中国,小农经济正在被工业经济所取代,林先生这句话成立的基础正在逐渐消失,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民保障的社会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是对中国人而言,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养老问题。 WWw.Kao8.CC
任何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都着重于协调个人生命周期收人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强调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却很少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中国老人却尤其注重在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笔足够他们用到离开人世的养老金,他们注重的是家庭、子女对他们的照顾,子孝孙贤,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这种对家庭、对子女强烈的依恋都源自于我们的孝文化。中国人所说的孝不只是“养”,而是“敬”。亲劳养亲而不敬,同样被视为不孝。真正的孝则是如《礼记·祭义》中所说:“孝有三,大孝意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如此,“养”只是庶人之道,与犬马没什么区别,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对老人,子女还要“继”,延续父母生命,孝敬、顺从父母,崇拜祖先,以人仕功名来光宗耀祖。
这样的“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农业经济模式下的产物。他的出现一方面是家庭内部的亲情需要,“生我养我者,父母也”,善事父母是为人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我们表达爱亲、敬亲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业经济社会生产率不高,社会生存机会不平等,需要一种独特的设计来保证有效从事务农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从而便有了以孝文化为基础的符合人性的资源占有方式和文化规则的家庭养老方式。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家庭养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极大的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可以说,正是因为孝文化的存在使得中国老人在精神上的终极价值得以实现,也才有了林语堂先生上面的感言。
单纯的以收人调节机制为基础的社会养老保险措施再完善也难以满足中国老人在精神层次上的需要。事实上,我们在考虑养老模式之时只重视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多的是考虑怎样通过技术的完善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而忽视了受孝文化深刻影响的中国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更没有注意到历史文化所具备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实行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孝文化对中国养老的积极作用,利用孝观念对子女行为的约束,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样的制度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养老保险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也会小的多。

二、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与孝文化的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商社会逐渐替代传统农业社会。现代人个人成就的价值取向,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家庭结构与功能的蜕变,以及老年人整个社会和家庭中地位的下降等因素,使得纯粹依靠家庭来保障老年人生活成为不可能,孝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只要家庭还存在,小到家庭关系的维持,晚辈与长辈之间关系的调节,大到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稳定,我们依然需要弘扬和延续孝文化中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思想,养老敬老等优秀的孝道精神,建立符合现代特点的新型孝文化。

上一篇:没有了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