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知识考点:刺灸法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8 00:04:52

刺灸法汇论 刺灸法主要分为 刺灸法的选择有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我们考吧网(kao8.cc)根据往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考点、考试大纲整理了以下考试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击下载:执业医师考试宝典题库

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体位

适用部位

仰卧位

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

身体侧面少阳

俯卧位

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

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

后头和项、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

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

药物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98~147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

沸水中15~20分钟

2、进针法

押手的作用:主要用于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针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法:

A、单手进针: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尤其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B、双手进针:1)指切进针(爪切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骈指进针)适宜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C、针管进针: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3、针刺的角度:

A、深度:a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不宜深刺

b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c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d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B、角度:a直刺: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45° 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15° 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4、行针法:

1)基本手法:A、提插法: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就是刺激量小

B、捻转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2)辅助手法:促使得气和加强针。

A、循法: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B、弹法:催气、行气

C、刮法: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D、摇法: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的方向传导。

E、飞法: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F、震颤法: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5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得气的表现: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

2)意义: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6、常用的单式补泻的手法

1)基本补泻:A、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其他补泻

A、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D、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的注意事项。见书152—155页

8.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9. 针刺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编辑推荐: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时间预测:3月中旬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解答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专科学历报名要求

欢迎加入66考试网微信号(exam66)(可免费获取执业医师考试宝典题库在线体验)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