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知识考点:伤寒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6-16 04:29:53

为了帮助广大考友们能够顺利的通过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我们考吧(kao8.cc)小编特为考生们整理了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希望你能够喜欢。 也可加我们医师交流群(172954330)进行互动。希望考生朋友们在我站快乐学习。

最新升级版执业医师考试题库点击下载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知识考点:伤寒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族,革兰阴性短杆菌,有鞭毛,能活动。对光、热、干燥、一般消毒剂等敏感,强烈阳光照射数小时,加热60℃30 min或100℃即刻可灭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人由大小便中排出病原体,从潜伏期开始,在整个病程中都有传染性,尤其在病程的2~4周传染性最强。少数病人痊愈后3个月以上仍持续排菌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女性多见,多为胆囊带菌。伤寒的暴发或流行常由慢性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引起。

2.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传播,病菌常随被粪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体内。在流行区中,水源污染常起关键性作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还可经手、苍蝇或其他昆虫(如蟑螂)等传播。散发流行多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人群易患性 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很少再次得病。

病理

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结节”。

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自然病程

(1)初期(侵袭期):相当于发病的第1周,多起病缓慢,发热、头痛、腹部不适、肌肉酸痛、厌食作呕、畏寒或轻度寒战常见,体温于5~7 d达39℃或以上。部分病人出现便秘或腹泻。第1周末肝脾可以扪及。

(2)极期:相当于发病的2~3周。

①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39 ~40℃,呈稽留热型。②神经系统表现:病人极度虚弱,呈特殊的中毒面容,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抓空、昏迷,病理反射可阳性。③循环系统表现:病人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④消化系统表现:可见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等。⑤皮疹:部分病人于病后7~10 d可出现玫瑰疹,散在分布于前胸和上腹部,大小为2~5 mm,色泽暗红,压之褪色,略高于皮面,数目不多,2~4 d后消退,但可以再发。⑥脾肝大:病人于起病第1周末始出现脾脏肿大,质软;部分病人肝脏亦肿大,且可伴肝功能异常,个别病人还可出现黄疸。此期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的第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开始下降,各种症状减轻,但仍需警惕肠穿孔、肠出血等的发生。

(4)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的第5周以后。体温已恢复正常,症状消失,食欲逐渐好转,常有饥饿感。全身状况的恢复约需1个月。

2.并发症 ①肠出血:多出现于病程第2~3周,可见大便隐血阳性至大量血便。②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③中毒性肝炎: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④其他:如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肺部感染、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等。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1)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逐渐下降,病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获得阳性结果。用玫瑰疹刮取物做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取血凝块做培养。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率受病程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小。

(3)粪便培养: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4周阳性率最高,达75%,但应排除胆道带菌而患其他疾病者。

(4)尿培养: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

(5)胆汁培养:用十二指肠引流的胆汁培养,对病程后期的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意义。

2.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分析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常抗体O的效价在1:80以上,H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2)应多次重复检查,一般每周检查1次,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3)接受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后,在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仅有H抗体效价增高,而O抗体效价不高。而在发病早期,可仅有O抗体效价的增高,H抗体效价不高。

(4)伤寒与副伤寒甲、乙杆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因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感染,而不能区别伤寒或副伤寒,诊断时需依鞭毛H抗体效价而定。

(5)有少数伤寒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其原因有:①感染轻,特异性抗体产生少;②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或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抗体的形成受到影响;③病人过于衰弱,免疫反应低下,或患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不能形成抗体。因此,若病人肥达反应阴性,不能除外伤寒。

(6) Vi抗体的检测一般用于慢性带菌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者都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尤其是有流行病学史、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高度提示本病,如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持续性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1)病毒感染: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

(2)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一般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病后5~6 d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应阳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快。

(3)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者肝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者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他特征性表现,且肝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4)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人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病人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2周后X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

(5)败血症:少部分败血症病人的白细胞计数不增高,可与伤寒混淆。败血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战,无相对缓脉。白细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治疗

1.抗菌治疗 ①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用作首选。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②头孢菌素类: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伤寒和儿童伤寒的治疗。③氯霉素:本药对带菌 者无效。婴幼儿、血液病、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④氨苄西林:其适应证为:对氯霉素等有耐药 的病人;不能应用氯霉素的病人;妊娠合并伤寒;慢性带菌者。疗程不短于2周。本药优点是 胆汁浓度高。⑤其他:对耐药菌株引起的伤寒尚可选用阿米卡星及利福平等药物,但应注意其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

2.并发症的治疗 ①肠出血:绝对卧床,禁食或进流食,补充血容量并加用止血药,必要时输血,如病人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药,大出血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②肠穿孔:抗菌治疗除针对伤寒杆菌外,还应兼顾肠道菌及厌氧菌,对已局限者采取禁食、减少肠蠕动及胃肠减压措施,加强支持疗法。注意全身支持疗法及抗休克治疗,必要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

编辑推荐: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之(临床答辩)试题汇总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史采集)必备试题汇总

2014年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之病例分析备考试题汇总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