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西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临考冲刺上机套题二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01 18:49:12 浏览数:

2013年江西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临考冲刺上机套题二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2.课外活动不包括( )。
A.群众活动
B.文娱活动
C.自习课
D.科技活动
3.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始于( )。
A.1878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4年
4.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的创办者是( )。
A.张焕纶
B.张之洞
C.陶行知
D.盛宣怀
5.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6.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8.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 )。
A.课外活动
B.课余活动
C.群众活动
D.文娱活动
9.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大纲
B.教学计划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0.教学大纲具体化的表现形式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科书
1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2.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因材施教
C.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D.实施标准化考试
1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 )三个阶段进行。
A.导人、详述和汇总
B.导人、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
D.分析、质疑和总结
14.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15.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是( )。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激励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自我分析能力

16.德育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7.我国最早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62年
B.1898年
C.1902年
D.1922年
18.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
A.校长
B.教育主任
C.班主任
D.科任教师
19.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下半期
C.19世纪下半期
D.20世纪初
20.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是以( )为标志的。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成人教育
D.学校教育系统
2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2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2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
A.1911年
B.l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2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
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2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7.A,ffl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2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29.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page]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 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领域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练习课
D.实验课
E.测验课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1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高尔登
B.华生
C.霍尔
D.吴伟士
E.施太伦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的作用。
A.基础性
B.前瞻性
C.先导性
D.普及性
E.全局性
1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E.个别差异性
14.参观法的种类有( )。
A.准备性参观
B.并行性参观
C.总结性参观
D.常识性参观
E.教育性参观
15.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有( )。
A.权威性
B.个别性
C.针对性
D.终身性
E.潜在性
16.“产婆术”与“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说明教学要遵循( )。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7.德育过程是由( )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A.德育理念
B.教育者
C.受教育者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1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科学性与思想性
B.基础性
C.对大多数学校的适应性
D.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E.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19.班会的特点有( )。
A.民主性
B.集体性
C.自主性
D.针对性
E.教育性
20.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
A.“惑”
B.“学”
C.“忆”
D.“思”
E.“行” [page]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 )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 )
3.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 ( )
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 )
5.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 )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 )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 ( )
8.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 )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 ( )
10.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 )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 )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 )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 )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 )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 )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单一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 ( )
1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 )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 ( )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 )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才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某市路南区某小学教师崔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级学生张某补习数学。该生 属于习惯性不听讲,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多次提醒劝告不听,并顶撞教师,情急之下, 崔老师用手掐了该生的左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 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路南区教育局迫于媒体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 对该教师-5上解聘,并赔偿学生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作出严肃的检查, 并通报全市各级学校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
1.局长解聘崔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
A.妥当
B.不妥当
C.不知道
D.无所谓
2.我国教师法对于学校解聘教师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D.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
3.(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A.备课
B.课外活动
C.课外辅导
D.作业检查与批改
4.崔老师义务为学生张某补习数学属于( )。
A.个别辅导
B.小组辅导
C.集体辅导 
D.群体辅导
(二)
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 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二是“一练到底”,满堂练,。备课找题练,上课用题 练,讲解对答案;三是“一问到底”,满堂问,常常将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 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子里才肯罢休;四是 “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
1.“一讲到底”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
A.讨论法
B.练习法
C.讲授法
D.情境陶冶法
2.结合第一小题,你认为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A.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B.讲究语言艺术
C.注意启发
D.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老师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
A.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B.根据学生的特点
C.根据课程的性质
D.结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4.案例中,“一看到底”、“一问到底”等,未能体现教师劳动的( )。
A.创造性
B.广延性
C.灵活性
D.主动性 [page]

一、单选题
1.C 【解析】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2.C 【解析】自习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
3.C 【解析】l898年5月清政府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这是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4.D 【解析】l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5.A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影响。
6.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7.B 【解析】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
8.A 【解析】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9.A 【解析】教师检查教学质量,学校评价各科教学质量都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10.D 【解析】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1.A 【解析】没有知识的领会,巩固和运用等环节就毫无意义。
12.B 【解析】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13.A 【解析】讲述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导入、详述和汇总。
14.B 【解析】谈话法是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所以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15.A 【解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6.B 【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7.A 【解析】l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
18.C 【解析】班主任主要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所以题干所指是班主任。
19.C 【解析】从17世纪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近代学校教育系统,但严格来讲,近代学校教育系统是在19世纪下半期基本形成。
20.D 【解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21.C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22.D 【解析】“生活即教育”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
23.A 【解析】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24.B 【解析】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25.D 【解析】我国在1922年颁布实行了壬戌学制。
26.D 【解析】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7.B 【解析】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28.A 【解析】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9.D 【解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0.C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二、多选题
1.ACD 【解析】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AC 【解析】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3.ABCD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BCD 【解析】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
5.ADE 【解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6.BCD 【解析】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等是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7.ABD 【解析】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8.ABCDE 【解析】单一课可细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
9.BCDE 【解析】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个别差异。
10.ABE 【解析】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11.AC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决定论这个知识点,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2.ACE 【解析】本题出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它指出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13.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个知识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及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14.ABC 【解析】这是考查参观法的划分,参观法一般包括准备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并行性参观。
15.ABC 【解析】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有权威性、个别性和针对性。
16.BC 【解析】“产婆术”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说明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7.BCDE 【解析】德育过程包括四个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ABCDE【解析】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与基础性,对大多数学校的适应性,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19.BCD 【解析】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它具有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0.BDE 【解析】孔子将学习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三、判断题
1.×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多进行课外活动就行。
2.√ 【解析】题干是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的体现。
3.× 【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4.× 【解析】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5.√ 【解析】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6.√ 【解析】“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7.×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8.√ 【解析】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9.√ 【解析】课程设置问题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
10.× 【解析】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要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11.√ 【解析】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12.√ 【解析】题干符合榜样法的基本内涵。
13.× 【解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14.√ 【解析】题干符合教师劳动示范性的内涵。
15.× 【解析】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分组教学。
16.× 【解析】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综合课。
17.√ 【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18.×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19.√ 【解析】题干符合隐性课程的内涵。
20.√ 【解析】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情景题
(一)
1.B 【解析】局长解聘崔老师的做法不妥当,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2.ABC 【解析】参照《教师法》的相关规定。
3.C 【解析】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4.A 【解析】题干符合个别辅导的内涵。
(二)
1.C 【解析】题干所指符合讲授法的内涵。
2.ABC 【解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注意运用启发原则,讲究语言艺术。
3.ABCD 【解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学生的特点、课程的性质、教学的目的和教师自身的水平而定。
4.A 【解析】案例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未能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上一篇:2013年江西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临考冲刺上机套题一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