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马原第二章模拟题一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4-28 12:07:03 浏览数:

2014年考研马原第二章模拟题一

第 2 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 ( 每题 1 分 )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哲学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科学之大全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

D.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3.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4.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 实践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引起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在哲学对象上表现为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 哲学研究世界的本质,科学研究世界的现象

D. 哲学是整体,科学是部分

8. 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经验论的观点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 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

10.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又一个方面

C. 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 仅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现之后才有的现象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B. 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C. 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 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是因为它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并不以科学为基础

B. 可以囊括一切科学

C. 给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D. 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意识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C. 对运动是否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回答

14. 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5)()

A. 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D.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15. “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观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7.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 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1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B.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 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19. 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辩证法的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绝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0.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先验论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 经验论的观点

21.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也是客观的

B.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而形式也是主观的

C.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22.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人有同环境相分离的自我意识

B. 人有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

C. 人有着动物所没有的思维

D. 人能进行劳动

23. 意识的本质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 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 大脑的分泌物

D. 思维的各种现象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25.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6. 古代哲人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辩证法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27. 在新时期,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我们可以从哲学上这样来看待创意产业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时代的发展使得精神也可以具有第一性

28. 庸俗唯物主义的特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 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D.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9.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

B.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C.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30.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 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C. 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D. 强调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31. 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生产实践

B.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 科学实验

D. 各类行业的分工

32.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的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33.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 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 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 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3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D. 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

35. 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 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C. 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D. 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page]

36. 在国家社会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观点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种说法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强调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C. 强调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法决定论观点

D. 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

37. 唯物辩证法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世界普通联系的观点

D.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38.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39. 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不起任何作用

B. 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C. 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 起决定作用

40.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1.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 对立统一规律

4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哲学道理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曲折发展的

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3. 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44. 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事物的度 B. 事物的属性和量

C. 事物的规定性 D. 事物的特殊矛盾

45. 主观辩证法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主体活动的辩证法 B. 客体活动的辩证法

C. 思维活动的辩证法 D. 感性认识的辩证法

46.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不可知的

B.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C. 一味地否定

D. 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

47.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唯心主义的 B. 旧唯物主义的

C. 辩证唯物主义的 D. 形而上学的

48. 在辩证法理论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49.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50.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51.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 ; 蹄铁卸,战马蹶 ; 战马蹶,骑士绝 ; 骑士绝,战事折 ; 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52.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度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 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C. 把事物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53.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 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54.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55.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 宿命论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辩证的观点

5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的发展由量变过渡到质变

C. 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7.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 向有利于克服矛盾的方向转化

D.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58.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

59.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客观性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 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 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

D. 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60.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都有共同点

B.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 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 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61.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 事物的绝对运动

D. 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2.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63. 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推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原因是耕种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结果是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的政策的制定是由于认识到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客观性,还要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 应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也应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复杂的普遍联系

D. 植树的经济效益更好

64.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65.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世界都是过程,过程都是集合

B. 与过程相对的结果是过程集合出的世界

C. 世界是以往过程的总结

D. 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66. 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

B. 唯心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辩证的观点

67.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 条件对事物的发展没有作用,关键在主观能动性

B. 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 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 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68.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 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 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69. 主要矛盾是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B.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 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70.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客观性 B. 历史性

C. 能动性 D. 随机性

71.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的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

B. 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创造性活动

C.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民族利益

D.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国际交往[page]

一、选择题Ⅰ

1.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所有哲学共同的特点的认定。此题问的是哲学的特点是什么,而不是问某种哲学的特点是什么,也不是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四个选项中的三个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设置干扰。选项 D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不是所有哲学都有的特点,所以不选。选项 B 属于旧哲学的特点,不是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选项 C 是错误的,哲学只是研究最一般的规律而不是所有规律。选项 A 是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以本题选 A 。考生牢牢把握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不难做对该题。

2.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选项 A 语义不清,“科学之科学”的含义可以是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理解二者的关系,所以不对。选项 C 认为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的语义不清,是理论基础还是事实基础,无论哪一个都存在严重的歧义。选项 D 认为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这也不全面,因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能单单说成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在本题中,符合题意要求的是选项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对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3.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及其地位的理解。回答此题必须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各方面内容的地位如何。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所以答案是 B 。

4. 【答案】 B

【解题思路】该题是对唯心主义具体观点的辨认。“心想事成”是人们的日常说法,是说人要善于多思考问题,有其合理性。但将这个说法上升到哲学去认识,“心想” 是人们的主观活动,“事成”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及运动过程,“心想事成”,就是说只要“想”就能直接把想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在哲学上是典型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所以 B 项是正确选项。

5.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存在是否决定意识,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把这一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那就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 B 。

6. 【答案】 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们都曾探讨和提出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伟大意义,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而只有 C 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7. 【答案】 B

【解题思路】把哲学看做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是整体而科学是部分,哲学是本质而科学是现象,便是旧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与科学看做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科学则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这就使哲学对象得到科学的解决。依据以上分析,本题选 B 。

8. 【答案】 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题干是休谟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说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此命题的错误实质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即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所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C 项 ) 。考生解答该题难点在于对休谟观点的理解方面。考生如果懂得休谟是一个典型的不可知论代表的话,就比较容易地选出正确选项。

9.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在哲学内容上的不同就在于,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引起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两个“统一”的关键就是实践。一般考生只要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的重要性,就应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10.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入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在古代哲学就开始了,不属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后的事;辩证法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又有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所以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认识。所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本题中,符合题干的是命题 C 。

11. 【答案】 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重要性的理解。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不存在“顶峰”,哲学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最终完成的问题,同样,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的东西。在本题中,符合题干的是命题 B 。

12. 【答案】 D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既联系又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更不是包罗一切科学并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题中的 A 项否认和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B 项夸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法,故 C 项也是错误的。这样将 A 、 B 、 C 三项排除,只有 D 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3.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划分标准的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又称为世界本原问题,所以本题选 A 。选项 B 、 C 、 D 都不属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而不选。

14.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只有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物质与意识对立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所以本题选 C 。

15.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哲学的特征的认识和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理解。本题题干是马克思的一段话,此观点突出的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意识能动性。答案应选 B 。考生应注意抓住马克思哲学关注实践的特点。

16. 【答案】 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

对于题干中的事实,考生不会不理解。但断定这一事实说明的哲学道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话,也有一定的难度。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几乎不会有考生选择 A 和 C 。选择 D 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实际上,只要考生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 (D 项 ) 。所以在 B 和 D 项中再排除 D 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 B 。

四个选项中,也只有 B 项是正确的表述。所以,从这方面也知道正确答案。

17.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该知识点是在考试中多次考到的知识点。本题中,选项 ABD 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有选项 C 表达了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18.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题目问的是“客观前提”。本题中各选项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都有意义,但客观的、必须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前提,就谈不上能够“正确”地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所以只选 D 。其他的选项也可以有作用,但不是客观前提。

19.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这是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唯心主义是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所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看待物质和运动、静止,所以选 D 。

20. 【答案】 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的理解和掌握。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应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就是说明了 “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C 项 ) 。该题没有难点,只要明白题干这段话是正确的,就应该找到正确答案。题中的四个选项,其中 A 、 B 、 D 三项明显不合题意。

21.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具体是考查对意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准确理解。题干是对“意识本质”基本内容的认定,命题 C 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答案是 C ,其他的选项都片面。

22.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语言、思维、劳动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所以本题最佳选择是 D 。本题审题时要注意到“最根本的区别”。

23. 【答案】 B

【解题思路】意识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脑的机能,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题中选项 A 仅说了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不全面,选项 C 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 也是不正确的。

24.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概念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既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A 项 ) ,也不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 项 ) ,当然更不是动物式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D 项 ) 。

25.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意识的来源和本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类似感觉的特性基础上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答案是 D 。

26. 【答案】 D

【解题思路】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做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做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这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观点。

27.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但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所以选 B 。 A 、 C 、 D 都是唯心主义的表述。

28.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正确关系。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看做是物质的分泌物,认为人脑分泌意识,从而把意识直接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的主观性,对意识作了庸俗的理解。选项 A 、 B 、 D 都不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的准确表述。所以本题选 C 。

29.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定义的完整准确理解。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对于物质难以这样来定义,因为无法找到更大的类可以将物质归入。所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 选项片面,“能被意识所反映”未必已经被意识所反映。本题中 B 、 C 都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所以不选。

30.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具体是考查不同派别对“意识”的理解。 A 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般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同样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本题选 C 。

31.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基本知识点。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活动。

32.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但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主体的不同社会地位、知识素质等等所决定的,体现了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本身也是客观的,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意识受到客体的影响。不能说意识是人的自由创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ABD 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33.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理解。考生对该知识点有所了解就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选项 BCD 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只有选项 A 。

34.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本题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四个备选答案要严格在这个题干的指导下来选择。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 A 。其他的描述,对于这个题干来说,都是不准确的描述。

35.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所以本题选 B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规律没有阶级性。所以 ACD 都不选。

36.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规律的必然性的认识,还考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否定了国家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历史人物及其言行的作用,是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的观点,并是一种英雄史观。

37.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38.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各个规律特殊作用的理解。选项 A 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选项 B 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选项 D 是干扰项。 C 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所以本题选 C 。

39.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而是时时都起作用的,只不过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所以本题选 B 。

40.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概念最基本含义的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所以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41.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也是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2.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发展的观点的理解,具体是对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观点的理解掌握。选项 A 、 B 、 D 本身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就题干来说,杜甫的这句诗所体现的事物发展的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所以选项 C 。

43.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因果关系的内涵的把握。选项 A 、 B 、 D 都是描述,前后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无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断。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

44.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质、量、度的认识。对于不同质的事物,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区别的依据。度是确定事物有量变和质变的依据,对于同质的事物,因为质是相同的,所以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45.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辩证法有特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划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指思维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选择 C 项。

46.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认识。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不能辩证地看待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把肯定与否定完全对立起来。选项 A 是不可知论。选项 B 是辩证的否定观的一部分。选项 C 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所以本题选 D 。

47.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认识。题干所引的话,是恩格斯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典型名言,体现的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地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所以本题选 D 。

48.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矛盾规律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关系的理解。选项 BCD 都是干扰项。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A 项 ) 。

49.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扬弃”这一概念的把握。辩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本身的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 恩格斯语 ) 。

50. 【答案】 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度的知识点。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所以本题选 C 。

51. 【答案】 B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确认和理解。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人讲的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著名的一段话。是说如果战马蹄上的钉子丢了,铁蹄会脱落,战马会跌倒;战马跌倒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2.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理解把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或者说限度。故选 B 。

53.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 C 最符合这层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

54.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掌握情况。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基本的知识表述,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 D 项。

55.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认识。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对历史的认识中,这是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题干所引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不能把偶然性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否则历史就会变得非常神秘。所以选 D 。

56.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命题 A 、 B 、 D 的内容,即是否承认普遍联系、是否承认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是否承认量变和质变,都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 C 。

57.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认识。矛盾转化并非是由坏向好,由低级向高级,或是向任何一个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转化的基本观点。

58.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中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意义的掌握。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相互转化。我们在工作中应分清主次,既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坚持“两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所以该题正确答案为 C 项。选项 D 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内容。

59. 【答案】 A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的客观性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因此,矛盾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60.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基本含义的理解。联系的最基本的含义便是承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

61.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发展知识点的把握,发展的最重要特点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也是属于变化发展,但不是发展的本质特点,所以 A 不选。事物的绝对运动,以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发展都有关联,但不属于最佳选择,所以 C 、 D 不选。

62. 【答案】 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题中的四个选项,“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A 项 ) 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B 项 ) 是讲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D 项 ) 是讲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 ABD 三个干扰项排除, C 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实际上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63.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认识事物应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把握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选项 C 。本题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以现实事例为材料的典型出题方式,值得考生引起注意。

64.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命题强调了条件对事物存在的重要性,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的表述。本题选择 D 项。

65. 【答案】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和过程论的观点。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选项 D 是符合这一辩证法思想的表述。选项 A 是望文生义的,选项 B 恰恰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选项 C 同样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

66.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的认识。董仲舒的这句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看法是,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即古今没有变化和发展,这是属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本题选 C 。

67.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的理解。选项 A 是唯心主义的,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条件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所以 B 是错误的。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根本条件的改变也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所以 D 也是错误的。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所以本题选 C 。

68.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选项 A 是矛盾斗争性的基本含义,而选项 B 、 D 则否认差别,把矛盾的同一性看做是完全等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中对矛盾同一性正确表达的只有选项 C 。

69. 【答案】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要矛盾概念的理解掌握。选项 A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选项 C 是次要矛盾,选项 D 是根本矛盾,只有选项 B 揭示的是主要矛盾。

70.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重点是考查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两类规律的共同之处是客观性。这也是所有规律的共同特点。所以答案是 A 。选项 BCD 都是干扰项。

71.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概念的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所以答案是 A 。 B 项指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选项 C 、 D 指的是人们进行主体性历史选择的原因。可见 BCD 都是明显的干扰项。

上一篇:2014年考研马原第一章模拟题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