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第6章知识点精讲:第三节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6-15 17:56:19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2013年经济师考试的相关考试动态,考吧网编辑特地搜集、整理关于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希望对大家在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有一定帮助!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2013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第6章知识点精讲:第三节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2012年第二季度GDP是13个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主要是由进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房地产)减缓造成的,但个人消费对GDP的拉动较大。预计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季度应该会温和升温,因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节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批复。当然也需其他一些政策的支撑:例如减税、降息等。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

1.价值形态。

2.收入形态

3.产品形态

与此相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

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

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居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人员(包括外国企业和人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联系: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也就是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国家预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1)概念: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

(2)构成:

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①扩大再生产基金,主要用于工业、农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基本建设和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②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主要用于文教、科学、卫生保健事业的基本建设和国家行政机构、国防部门的基本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③社会后备基金,主要用于原材料、燃料和粮食等重要物资的储备,以应付意外事变和自然灾害的袭击。这部分基金虽然不直接用于扩大物质生产,但它是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正常进行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

积累基金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必须合理加以安排。

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此消彼长。这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原则:(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社会救助(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的具体内容(多选题):

(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

相关阅读推荐:

2013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章节练习题汇总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