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考前辅导:城市规划理论及特征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7 16:16:28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考前辅导:城市规划理论及特征

城市及城市规划含义
1.城市
(1)定义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特征
①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②城市是人类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③城市是一个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2.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其目的是为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时空秩序,以满足市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需要。
(2)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筑、技术、地理历史、自然环境、美学艺术等方面内容,是一门发展中的横断学科。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勘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市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思想。《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于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 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明,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实现。
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经营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的市民民主文化。因此,古希腊的方格阿道路城市从指导思想方面与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方格网道路城市存在明显差异。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列都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该书分为十卷,在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 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1889年出版的西特的著作《Der Stadtebau nach kunstklischen Grundsatzen(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近代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近代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急剧膨胀,城市矛盾日益尖锐,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直接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矛盾,在欧洲先后提出了种种规划设想,其主要理论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与“田园城市”理论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3.《雅典宪章》
4.《马丘比丘宪章》
5.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6.有机疏散思想
7.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
8.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9.城市规划学科的新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与“田园城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城市与城乡对立所造成的种种矛盾而提出的改革方案,其中有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法郎吉”、欧文的“新协和村”。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其著作《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他提倡社会改革,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控制城市膨胀,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田园城市”规模为人口30000人,占地400ha,外围2000ha的永久性农田绿地。
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实践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思维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建造的第一代卫星城镇是居住性的“卧城”。第二代是半独立性卫星城,除居住外,也有一些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是独立的卫星城,规模扩大到25~40万人。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