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业医师《预防医学》解析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察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特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2: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招

  4: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5: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WHO中对健康的定义为:"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影响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2:行为生活方式3:医疗卫生服务4:生物遗传因素

  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环境与健康一

  环境:是泛指某项主体周围的空间及空间中的介质。

  人类环境:指围绕着人群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由空气,水,土壤,阳光和各种矿物质,植物,动物等环境因素组成。

  生物圈: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在海平面以下约12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的范围内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关系叫~。

  生态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发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则称为~。生态系统总是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反复循环的发展过程中。

  环境污染:因自然原因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称~。

  公害: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的破坏称为~。

  公害病:因公害而造成的地区性疾病称作~。

  公害事件:公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很大,严重的公害可以引起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称~。

  坛环境污染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物三类。以化学性污染物最为常见。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性质可分为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和间接效应。

  危险度评价分四个阶段:危害鉴定,暴露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1:治理工业"三废"2:预防农药污染3:预防生活性污染4: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保证体系。

  物理因素与健康

  噪声:凡是使人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噪声。

  噪声的来源及分类:1:生产性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2:交通噪声(其中飞机噪声最强)3:生活噪声。

  高温作业:指生产和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的作业。

  中暑程度分类:

  1:中暑先兆:高温工作工人在工作过程中有轻微的头晕,头痛,心悸,无力,体温升高,脉搏加快,但还能坚持工作者称为~。

  2:轻症中暑:具有上述中暑症状而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的休息,症状消失即可恢复工作者

  3:重症中暑:具有上述中暑症状,并在工作中出现突然晕倒及热痉挛者。

  化学因素与健康

  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扩散,建立健全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5:传染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排除传染病嫌疑前禁止从事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如食品工业,饮食行业,儿童机构及其某些服务行业等。

  6:加强国境卫生检疫,防止传染病传入或传出。

  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应急预防接种;2:药物预防;3:医学观察;4:隔离或留验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心血管病史

  3:脂质和脂蛋白

  4:肥胖

  5:糖尿病及肾脏疾病

  6:生活方式(吸烟,体育锻炼)

  7:其它(家族史,精神因素)

[page]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察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特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2: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招

  4: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5: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WHO中对健康的定义为:"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影响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2:行为生活方式3:医疗卫生服务4:生物遗传因素

  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环境与健康一

  环境:是泛指某项主体周围的空间及空间中的介质。

  人类环境:指围绕着人群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由空气,水,土壤,阳光和各种矿物质,植物,动物等环境因素组成。

  生物圈: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在海平面以下约12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的范围内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关系叫~。

  生态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发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则称为~。生态系统总是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反复循环的发展过程中。

  环境污染:因自然原因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称~。

  公害: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的破坏称为~。

  公害病:因公害而造成的地区性疾病称作~。

  公害事件:公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很大,严重的公害可以引起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称~。

  坛环境污染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物三类。以化学性污染物最为常见。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性质可分为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和间接效应。

  危险度评价分四个阶段:危害鉴定,暴露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1:治理工业"三废"2:预防农药污染3:预防生活性污染4: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保证体系。

  物理因素与健康

  噪声:凡是使人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噪声。

  噪声的来源及分类:1:生产性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2:交通噪声(其中飞机噪声最强)3:生活噪声。

  高温作业:指生产和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的作业。

  中暑程度分类:

  1:中暑先兆:高温工作工人在工作过程中有轻微的头晕,头痛,心悸,无力,体温升高,脉搏加快,但还能坚持工作者称为~。

  2:轻症中暑:具有上述中暑症状而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的休息,症状消失即可恢复工作者

  3:重症中暑:具有上述中暑症状,并在工作中出现突然晕倒及热痉挛者。

  化学因素与健康

  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扩散,建立健全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5:传染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排除传染病嫌疑前禁止从事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如食品工业,饮食行业,儿童机构及其某些服务行业等。

  6:加强国境卫生检疫,防止传染病传入或传出。

  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应急预防接种;2:药物预防;3:医学观察;4:隔离或留验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心血管病史

  3:脂质和脂蛋白

  4:肥胖

  5:糖尿病及肾脏疾病

  6:生活方式(吸烟,体育锻炼)

  7:其它(家族史,精神因素)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