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预测试题及答案二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6-01 23:17:2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洛克的代表作(C)中反映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A.《人类理智论》
B.《论信仰自由书》
C.《教育漫话》
D.《教育学纲要》
【答案解析】《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它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性、有才干的绅士或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2.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A.示范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答案解析】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个体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创造性结合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3.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答案解析】教育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科学知识。
4.下列哪项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A)
A.哲学
B.心理学
C.教学论
D.社会学
【答案解析】教育学首先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间包括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评价中的宏观范围?(D)
A.教育目标wWw.KAo8.Cc
B.教育结构
C.教育管理体制
D.办学条件
【答案解析】依据评价对象的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为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教育的宏观评价是以教育政策及教育事业的总体状况为评价对象,它涉及大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体制、教育性质、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标、教育行政管理及教育的内容)。而微观评价是指对某一学校或某些学校内教育工作的运行状况的评价,如办学条件等。
6.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A)。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七艺”
D.“八股文”
【答案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教育内容和考试依据为"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7.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反映的是( D)的德育原则。
A.知行统一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C.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
D.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
【答案解析】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则。在他看来,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因此,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8.在封建社会,主要采用(A)的教学组织形式。
A.个别教育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答案解析】在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一直采用个别教育的方式,办学规模小、入学人数少、学校制度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体系。当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些官学、书院以及欧洲教会学校,宫廷学校中也出现了群体教学的方式,但没有形成制度,而且组织不严密,没有形成系统,只能视为集体教学的初级形式或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9.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D)。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创设"、"熏陶"、"感染",并依据情感陶冶教育法概念可得。
10.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中的(D)。
A.自由管理
B.民主管理
C.常规管理
D.平行管理
【答案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1.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C)。
A.学校精神
B.学校制度?
C.学校文化
D.学校传统
【答案解析】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12.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D)
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个别教学
D.道尔顿制
【答案解析】"道尔顿制"由美国道尔顿城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按照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
13.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C)。
A.教育
B.德育
C.教学
D.智育
【答案解析】教学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也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4.备课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内容不包括(C)。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课外辅导
D.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答案解析】由教学基本程序部分可知,备课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等。
15.哪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B)
A.布置课外作业
B.组织教学
C.检查复习
D.讲授新教材
【答案解析】一般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而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或气氛。[page]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__________的代表,被称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其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 。
2.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是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________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__________ 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_________ 、__________外铄论、__________ 。
6.所谓__________,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7.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__________ 为根本主旨。
8.__________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9.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__________ 、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
10.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__________ 创立的。
11.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二是__________。
12.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__________ 作用,其次能为教育指明方向。
14.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______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
15._________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填空题答案
1.要素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
2.终身教育
3.社会主义制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5.内发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6.人的价值
7.提高民族素质
8.目标评价模式
9.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0.班杜拉wWw.KAo8.Cc
11.课堂组织环境
12.个体主观能动性
13.动力
14.外在的力量 苟子
15.课程资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原始教育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
(2)原始教育是普及平等的教育。
(3)原始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适应的。
(4)原始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其基本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遗传因素。它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因素。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音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师应如何备课?
[参考答案]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page]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意识到了要平等对待学生,但在实际中并不能很好的做到。教师会不自觉得更加关注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而忽视了大部分的成绩一般的学生。请论述教师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参考答案]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虽然意识到要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但会不可避免的只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关注和鼓励,而忽略了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因此,要想消除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削减班级人数,推行班级规模小型化,改换座位排列方式。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买现。因此,改换学生座次的排列方式也是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2)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学习可能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有效课堂组织形式就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可能性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班内形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师生问答式、对组式、4人小组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以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传统的"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师评价,把学生考试成绩同学校对教师的奖惩、评聘直接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实行"末位淘汰"。教师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从而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公平。课堂的教学内容难度、教学方式都以优秀生为参照,全然不顾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显露出课堂教学的极端不公平。因此,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应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劳动,使教师评价体现出教师劳动"育人"的根本特点,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以及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滞后性等特点来,希摒弃那种唯学生考试成绩是举的片面的教师评价方式。
(4)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人生命的本质而奢谈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应切实保障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为良好的师德和师风的确立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有了合理的物质利益保障,并非意味着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还应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满腔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着满腔喜悦,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理应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发展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由于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之某些主观因素的难以控制,这就决定了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将是一项艰巨的事情。不过我们仍然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将会逐步得到纠正,将会最大可能地保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如何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参考答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