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初中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初中

发布时间: 浏览数:0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初中

科目一(1-3)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其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以身作则。题干中有位学生将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说明王老师的行为起到了模范性作用,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体现。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廉洁奉公,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行为,不得以权谋私。不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故排除。

C项: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应当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热爱学生,是指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予爱。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1997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中,依法执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之一,它要求教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题干中,当刘老师发现小明课上写情书,没有公开泄露情书内容,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自觉遵守了《教师法》的规定,做到了依法执教。D项正确。

A项: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严谨治学要求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解析:材料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王老师做到了爱岗敬业。所谓爱岗敬业是指教师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材料中的王老师支教10年,把自己的青春与时间奉献给了这个乡村,体现了自己的爱岗敬业。

其次,王老师做到了关爱学生。所谓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材料中的王老师幽默、热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充分体现了其对学生的爱。

再次,王老师做到了教书育人。所谓教师育人是指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的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也通过练书法、打乒乓球、办小报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培养了学生乐观、开朗、阳光的性格。

最后,王老师做到了终身学习。所谓终身学习是指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材料中的王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传授学科知识,课下带领学生做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材料中王老师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有的职业道德,唯有向王老师学习,才能称自己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

科目二(4-10)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4)成熟阶段。处于核心形成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尚未形成。B项正确。

A项:处于组建阶段的班集体中的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还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大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处于发展阶段的班集体不仅是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无须外在监督,多数学生已经能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学生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成熟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管理的模式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其中,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题干中,欣欣和她的同学们能够在班级管理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可见欣欣和她的同学们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了班级管理,这属于民主管理模式。C项正确。

A项: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B项正确。

A项: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是班集体的舆论,并非班级秩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集体风范,是一个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共同倾向。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班级管理方法的识记情况。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A项正确。

B项:调查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谈话,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书面材料分析法指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具体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其中,规律之一是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循循善诱,等待时机,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学生的品德。教师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D项正确。

A、B、C三项:属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但与本题题干不符。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1)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影响和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C项正确。

A项:德育影响不属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内容和德育环境均不属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德育环境和德育影响均不属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解析: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如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要想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班主任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是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部分组成的,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班主任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锻炼学生。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6)班主任还应该重视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班主任要重视对于后进生的教育。

: 2022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2022.5.30)

【1元】知识点快记手册

科目一(1-2)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

选项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顺序性是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题干中并未体现顺序定向的特点。故排除A。

选项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规律的,阶段性是指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特征,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要分阶段教育,不同阶段不能搞一刀切。题干中父母面对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阶段性。

选项C,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选项D,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经验、生活背景、个性特征不同所以学生具有差异性。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选B。

科目二(3-10)

3.【答案】B。解析:选项A,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还应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选项B,启发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选项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教学要以学习基础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不能太过于死板,活学活用,并且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选项D,巩固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教学过程中贯彻此原则的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形式要多样化。复习的原则要求即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进行教学,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

题干中老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告诉学生不要问那么多,只要记住这个答案就可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而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的要求,故选择选项B。

4.【答案】A。解析:选项A,讲述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

选项B,讲读法指的是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

选项C,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选项D,讲解法指的是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题干中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来传授知识,符合讲述法的定义,故选择选项A。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流派对应的代表人物。

选项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选项B,社会本位课程论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即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社会本位课程论有两种变式,一是“社会适用”型,二是“社会重塑”型。与题意不符,不选。

选项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以杜威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选项D,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该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

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

选项A,根据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选项B,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或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选项C,根据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选项D,根据课程任务,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故此项不选。

A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后来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对先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影响为逆向迁移。故排除A、B选项。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题干中后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先前的学习内容,属于正迁移。C项排除。

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A项,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B项,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可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C项,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D项,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题干中,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应用题属于智慧技能分类中的高级规则(解决问题),故本题选择B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选项A,经典性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B,联结反应由桑代克提出,强调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C,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强调先有反应后有刺激。题干中小杰先主动回答问题是“反应”,后有老师的表扬是“刺激/强化”,接受多次强化之后逐渐养成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体现的心理机制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故C项说法正确。

选项D,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10.【参考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相关试题: 2022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9月29日】

科目一(1-4)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校长任用的条件判定,做题的关键在于看两大方面,第一是国籍,第二是定居地,除此以外还要看是否具备任用资格。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因此,本题答案选择B。 选项A,张某虽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但定居美国,不符合“在中国境内定居”的要求,因此排除。 选项C,王某只具备澳大利亚国籍,没有我国国籍,不仅不能担任校长也无法担任教师及其他教育机构人员的资格,排除。 选项D,赵某同王某一样,不具备我国国籍,并不在我国定居,所以排除。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担责主体,法条来源是《教育法》第三章第三十二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同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应当承担偿还债务责任的是校办产业。 在本题中所判断的条件是“校办产业负债20多万元”,因为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不管是因何而起的债务,偿还的责任人主体是校办产业。因此,选择C。 选项A,学校承担由自身所引起的债务偿还责任,一般也是独立偿还,公办学校也可以由政府偿还。 选项B,校长属于独立个体,他偿还的债务是因个人而起,学校及校办产业债务与其无关。 选项D,政府所要偿还的债务是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所引起的行为活动,包括其下所管理的各部门债务。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选项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故选项A正确。 选项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故选项B错误。 选项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故选项C错误。 选项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故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选项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可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与题干“不得解聘”的要求不符,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可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与题干“不得解聘”的要求不符,故选项B错误。 选项C,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品行不良违法犯罪的教师,可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与题干“不得解聘”的要求不符,故选项C错误。 选项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教师,可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选项的描述缺少“故意”两字,若教师只是选项中的行为,学校不得解聘,故选项D正确。 综上所述,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D。 科目二(5-10)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 选项A,双轨制表现为: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两轨差异很大,而且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选项B,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选项C,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D项为干扰选项。 题干中平民的孩子,接受的是技能知识,贵族孩子可以接受学术理论型课程,属于双轨制的典型表现。故本题选择A。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心理和人格,题干中所描述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强调勤奋的重要性,而勤奋描写的是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因此“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体现了性格对能力的影响。 A选项,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B选项,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D选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C。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期望效应。 A项,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B项,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C项,首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D项,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题干中杨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期望,一个学期后,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提高,杨老师的这种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故本题选A。 8.【答案】B。解析: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任教前的关注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第一个阶段关注生存。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造成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第二个阶段关注情境。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第三个阶段关注学生。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题干中关注如何掌握教学时间,属于关注情境阶段,故选择B。 9.【答案】C。解析:课堂气氛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 积极的课堂气氛下,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又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而维持秩序。 D选项属于干扰选项。题干描述学生随意离位、偏离课堂学习任务的大声吵闹或喧哗,说明课堂秩序已失控,属于对抗的课堂气氛。故本题选C。 10.【参考答案】解析: 依据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 索引序列
  •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初中
  • 返回顶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