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3 09:20: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及其作用
  (一)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遗传下来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例如,神经系统是一切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无脑畸形儿不但不能产生心理,而且也活不长。色盲是由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所以,色盲者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1972年,在印度一森林中发现了与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这“狼孩”已没有人的社会特征,不懂人类语言,从而也没有人类的意识。在“狼孩”回到人类中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仍狼性不改,昼伏夜行,吃了就睡,饿了就引颈长嚎……这一事实说明,人虽然有无比优异的遗传素质,但是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失去了教育影响,就不能得到发展,甚至失去人的特征。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新生儿呱呱落地,有的安安静静,有的大哭大叫……这表明神经类型的特点不同。天资高的儿童,就可能比一般儿童发展得快一些、高一些。父母身高都比较矮的人,一般个子不会高,从事篮球等需要高个的职业就不大可能。
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2.8万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低能儿占同龄儿童的3%—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刚出生时,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是不完备的,它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都服从年龄解剖学规律。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和发展的年龄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只要机体某一部分达到成熟,某种技能就能出现,如抓握动作。有些机能是靠学习获得的,但也受成熟水平的限制。如让6个月的婴儿进行步行训练,不但没好处,‘而且会有害于他的发展。同样,小学生学高等数学也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都认为,早于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由于儿童的智能发展始终是与个体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直接相关的,所以那种认为可以对学生任意施教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有害的。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造成的。”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如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小时聪颖异常,五岁即能诗,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大不如前,二十岁左右便“泯然众人矣”。而有些生来似乎愚笨的人经过后天的教育也能成为一代英才。如《天才的教育》一书中记录的威特,小时几近于白痴,但经过他父亲的悉心教育,掌握了多门外语,取得两个博士学位,成了法学权威和研究但丁的专家。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因此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人的智力、能力和个性都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的。他们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否定教育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二、环境及作用Www.KaO8.CC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一)环境的构成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等。其中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就人的身体发展看,在物质生活好的条件下,人的身体发育就快一些、好一些,反之,就发育慢一些、差一些。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不是机械的决定,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
  (二)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能否适时发展,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是由遗传本身决定,而是由环境决定的。如同卵双生子,遗传素质应该是差不多的,但如果分开养大,譬如说一个放在贫穷的山区,一个放在富庶的大城市,那么,就很可能发展成完全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遗传提供的可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相同,如原始人与现代人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也不同,这取决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教育,人的发展也不同,这取决于社会关系。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必须要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关系,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习惯、作风必然对他本身发生各种影响。
  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环境的消极、被动的产物,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
  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我们反对过分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但也应该正确地认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怎样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能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并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一)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个体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
  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构成了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相比而言,遗传与社会生活条件具有不可控制不能选择的特性,而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严格地说,教师应该受过严格而专门的训练,他们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儿童心理,懂得采取恰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一般社会环境中缺少这方面的专职人员,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教育效率也不高。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尽管不能全部加以控制,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下,如按性格分班,按智力分班等等。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从总体来看,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不外乎体质、道德、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内容对学校教育来说,又随着社会性质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而变化,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标和目的的形成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所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相比,在接受人类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上,不仅具有数量、质量和程度的差异,而且具有态度与能力上的差异。可见,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个体的身心同样会发展。学校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加快这一变化的速度和缩短实现发展目标的时间。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问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有意识和富有成效。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189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斯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的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但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 Www.KaO8.CC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小学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个性发展方面,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特性的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地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小学生在个性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后才会走上自觉发展自己个性的道路。此外,学校中富有生气的学生集体也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在坚信教育的作用和力量的同时,也要坚决反对“教育万能论”。

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与环境之间真实的相互作用,人对外界存在的摄取、吸收(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要通过个体的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生命活动来实现。我们把这些活动统称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并确认它们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实践活动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它是人这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来说,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以上三类不同水平的个体活动及其作用,实际上是共时、交融的。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渗透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又受到它们的“支持”和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