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题及答案(3)

发布时间:2013-01-31 牛课网 考试宝典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习时间表的建立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B)。
A.元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认知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解析】学习时间管理是资源管理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2.下列哪一个学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 A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3.智育的根本任务是(D )。
A.形成学生的品行
B.培养学生的知识
C.提高学生的能力
D.发展学生的智力
【答案解析】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4.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A )。
A.算法式
B.启发式
C.综合式
D.概括式
【答案解析】算法式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之一,是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做法步骤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到一个正确的解。
5.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  D)。
A.智力
B.动机
C.意志
D.兴趣
【答案解析】孔子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好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学而不厌"。
6.某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受到老师表扬,自己从此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这属于( C )。
A.外部强化Www.KaO8.CC
B.内部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答案解析】班杜拉把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 D)。
A.审美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根据桑代克的学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属于(B)。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失用律
D.效果律
【答案解析】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条原则,即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属于练习律中的应用律。失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9.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消除同学之间的误会,正确对待同学背后的议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看,这属于(C )。
A.情绪情感教育
B.人格健康教育
C.人际关系指导
D.环境适应教育
【答案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题干所述正是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10.“眼不见为净”,从心理防卫的方法来看属于( B)。
A.投射作用
B.否定作用
C.退行作用
D.升华作用
【答案解析】否定作用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脱。"眼不见为净"正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而投射作用指将自己身上不好的思想或欲望推诿到别人身上,以逃避心理上的不安。退行作用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的心理防卫术。升华作用又叫替代作用,指当个人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或动机行为不会为社会所接受时,用另一种更崇高更有价值的目标来替代。
11.把教育看作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现代思想家是(B)。
A.德国的根舍因
B.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C.美国的布鲁纳
D.前苏联的赞可夫
【答案解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12.教师在上课时既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又要注意到学生上课专心与否,这种能力属于( C  )。
A.班级管理能力
B.课前准备能力
C.注意分配能力
D.教育观察能力
【答案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13.“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答案解析】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酸葡萄"机制,指为减少或避免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接受它。
14.加涅的信息加工论将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实现学习迁移属于( B )。
A.回忆阶段
B.概括阶段
C.操作阶段
D.反馈阶段
【答案解析】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回忆阶段进行信息的检索;操作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
15.教师告诉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小声讲话将失去课间休息的时间,这种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C )
A.餍足
B.消退
C.代价
D.孤立
【答案解析】代价指个体由于违反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映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是经典条件作用的规律;餍足指让学生维持某一行为,直至厌倦为止;孤立指将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从班级中隔离出来。[page]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发展期”,桑代克的______理论范式占统治地位,主要研究学习的心理问题。
2.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______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3.匹配题目包括两列词句,一列是______,一列是______。
4.只有当教师______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5.根据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6.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三个阶段。
7.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______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8.问题解决策略主要包括______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9.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思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10.______是由操作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
11.记忆信息由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的条件是______。
12.反射_词原本是物理学概念,心理学家______将其引入心理学。
13.______是经验获得与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
14.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_______。
15.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______。
填空题答案
1."S—R"
2.压力应对
3.问题选项反应选项
4.焦虑适中
5.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6.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7.行为与结果
8.算法式
9.概念
10.操作的熟练
11.注意选择
12.巴甫洛夫
13.智力技能
14.人格
15.心理状态与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如何培养儿童的记忆能力。
[参考答案]
(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2.什么是认知方式?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也称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个体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认知方式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前者指它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者指个体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
(2)学生的认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学生的认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3.简述知识巩固的作用。
[参考答案]
知识的巩固对于知识的掌握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巩固了的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定向作用。具体而言,知识巩固的作用如下:
(1)知识的巩固是积累知识的前提。
(2)就巩固与领会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巩固有赖于领会,缺乏领会的教材是难以巩固的。另一方面,领会也有赖于巩固。
(3)就知识的应用方面来说,也必须以习得知识的巩固为前提。
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参考答案]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5.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参考答案]
感觉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强调的是个别属性。知觉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强调直接作用跟整体。它们的关系是,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6.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page]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建构主义在学校教学实践上的主张。
[参考答案]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新近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学校教学实践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灵活性理论及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教学侧重点因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而不同,这两种学习类型是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3)情境性教学。情境性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其具体要求包括:
①情境性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②情境性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③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4)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预热,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②探索,即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尝试,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去探索;
③独立探索,即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
(5)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教学模式。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人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
(1)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2)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的发展阶段。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牛课宝典,让亿万考生信赖的考试宝典

助力考生高效复习一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