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师资格教育学第九章考点预测:教学组织形式、评价

发布时间:2013-08-09 牛课网 考试宝典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制.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这种教堂组织形式办学观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l7世纪以后随着班级授课在世界范围的普遍采
  用,个别教学就成为了教学的非主要组织形式。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教学在欧美各国重新受到重视。
  (二)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授课制的理论阐述。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沦(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20世纪中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保持一致.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则由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缺点在于,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2.“导生制”.又称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卡斯特的教师联手打造而成。贝尔一兰卡斯特制的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即“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导生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即“导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一般很低,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
  3.道尔顿制
  (1)道尔顿制的含义。l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也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之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2)道尔顿制的特点与不足。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是道尔顿制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脱离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的含义。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
  (2)分组教学的类型。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
  (3)分组教学的优缺点。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在于: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2.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1)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
  (2)小班讨论,每个班有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的授课材料:
  (3)个人独立研究,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把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穿插在一起,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
  3.小队教学
  (1)小队教学的含义。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做法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小队教学的特点。①教学组可以分为大组和小组两种,大教学组由5。6名教师组成.小教学组由3名教师组成;②“小组组长”和“高级教师”主持教学组的工作并负责上大课.其他教师则负责小班或小组教学、讨论及个别辅导等;③在教学组中,教师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长轮流进行教学。
  (3)小队教学的优点。它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堂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点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保持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差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它作业。复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直接教学和自动做作业的合理搭配.
  复式教学的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

第六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www.KaO8.cc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指挥定向功能
  在教学评价中.衡量教学结果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所以,目标取向本身就具有导向作用。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实际上就是给师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左右着师生的努力方向。这正如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杠杆和指挥棒一样,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有着极强的指挥定向的功能。所以,只有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出恰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这一功能。
  (二)判断检查功能
  教学评价是检查判断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学工作的效果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都必须依赖教学评价去了解。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的判断,衡量出课堂教学工作的水平状态和达到l71标的程度,进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为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善学习提供重要信息。
  (三)反馈调节功能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与此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获得被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可以得出评价结果,并将这一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这样就建立起了教学的反馈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调控和改进信息的传递,实现教学过程的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激励反思功能
  教学评价会对师生的教与学的效果及其态度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评价.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促使师生反思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励师生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强化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按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由于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确定.所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
  (四)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划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工作性
  评价
  1.决策性评价
  决策性评价一般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的专门机构所作出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学生等宏观性、整体性问题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判断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和社会效益,为调整课程与教学的法律法规和重大决定提供信息。
  2.研究性评价
  研究性评价主要指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了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现行课程与教学的情况进行的评价。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提出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工作性评价
  工作性评价是教师对教学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评价。它主要关注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及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五)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根据评价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由自己进行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自觉的反思、检查等形式进行的。自我评价通常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及时改进工作。
  2.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指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员对评价对象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对课程与教学有更宏观和理性的把握。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分类都是相对的,各种评价之间也都是优劣互补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辨证地对待每种评价方式,合理地发挥各自评价方法的作用.从而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平.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
  (二)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评价标准要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各项内容:二是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上进行评价;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四)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信息反馈要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牛课宝典,让亿万考生信赖的考试宝典

助力考生高效复习一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