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初中生涉谣被拘事件舆情研究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31 21:33:57

  一、舆情综述

  甘肃初中生涉谣被拘事件舆情研究9月19日《京华时报》报道称,9月17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初三学生杨某因发帖质疑该县一名男子非正常死亡案件有内情,被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刑拘。该报道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媒体将该案称为打击网络谣言两高司法解释“第一案”,网友也在微博平台对事件展开热议。9月22日,警方决定撤销刑事案件,对杨某改行政拘留;9月23日,杨某被释放,舆情渐趋平息。因为“第一案”特殊背景,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对该舆情事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分析。

  二、舆情事件

  三、舆情趋势

  1.初中生涉谣被拘 刑拘理由引争议

  9月19日,《京华时报》报道称,9月17日,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初三学生杨某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杨某曾发微博质疑该县一名男子非正常死亡案件有内情。张家川警方通报称,刑拘杨某是因为其“利用网络平台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发帖转载500次以上”。该报道被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在内的多家网站转载。

  在全国开展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下,该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站转载时将关注焦点集中于警方通报中“转载500次以上”等两高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该案也因此被称为司法解释出台后的“第一案”。同时,微博中也就此掀起热议,网友从“杨某行为是否为故意造谣”、“对未成年人涉谣采取刑拘措施是否合适”等方面对警方提出质疑。

  法律专家也指出,警方适用两高司法解释存在问题。9月20日,《新京报》刊发《“转发超500次”涉寻衅滋事罪?》文章,称“转发次”只是诽谤罪的入罪条件,并非寻衅滋事罪的入罪条件,后者的入罪条件是“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这一观点在网络广为传播。

  2. 警方回应被指前后不一 舆情加速升温

  据人民网9月20日报道,张家川县公安局9月20日发布情况说明称,由于杨某散布谣言、煽动群众游行,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同时给公安机关处理案件带来极大被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据此对杨某涉嫌寻衅滋事立案侦查。

  此回应再次引发舆论争议。《京华时报》9月21日的一篇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该报道称,对于警方的指控,杨某父亲认为,相关消息早已在当地传播,杨某并非信息制造者;代理律师则要求警方拿出杨某煽动游行的相关证据。网友也对警方回应提出质疑,有网友称“一个初中生网上发表几条消息,还是疑问句式的,就能煽动群众闹事?”更有网友注意到,警方此次通报没有了“转载500次以上”等内容,且之前的官方通报已从该县政府网站上删除,因而质疑警方通报前后不一、有故意构陷未成年人之嫌,在各方质疑声中,舆情不断升温。

  3. 官方沉默应对 促使舆情恶化

  虽然舆论质疑不断,但自9月20日发布情况说明,到9月22日晚撤销刑事案件,期间官方未作任何回应,舆情因此发酵并恶化。网络上,声援杨某的声音日渐高涨,“@潘石屹”、“@王石”

  等微博大V也参与发声;针对警方的质疑趋于尖锐,如22日光明网评论文章《初中生刑拘案不能成劳教借尸还魂》,被“@央视网新闻”、“新京报”、“@南风窗”等微博账号转载。与此同时,该案衍生舆情不断,“县公安局长白勇强曾行贿5万元”、“贫困县建豪华办公楼、会议室”、“县委书记突击提拔干部”等张家川当地的负面消息在微博上被热炒。

  4. 少年获释成舆论焦点 舆情渐趋平息

  9月22日22时08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帖称,经甘肃省公安厅和天水市公安局组成的警方联合工作组调查核实,鉴于杨某系未成年人以及归案后的悔罪表现,决定撤销刑事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行政拘留7日。9月23日,中新网报道称,当日凌晨杨某被释放。

  该消息成为9月23日舆论关注焦点,不少网络意见领袖对此结果表示肯定,有媒体对杨某获释展开追踪,“警方看守所唱‘空城计’、凌晨挨到记者离开后才放人”等细节被报道,各网站也在突出位置发布或转载相关信息。在欢呼“胜利”的同时,仍有部分网友对警方的放人理由提出质疑,认为警方“找台阶下”。此外,舆论要求彻查当地政府、公安机关领导涉嫌违法违纪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舆情在23日达到顶峰。

  9月23日深夜,张家川县政府门户网发布消息称,该县公安局局长白勇强被停职。据媒体报道,其停职系因涉嫌行贿,与杨某一事无关。

  此后媒体持续展开挖掘、回顾和反思,事件仍保持一定的舆论热度,但相关舆情已渐趋平息。9月19日至26日,事件相关网络新闻搜索结果达930余篇,微博讨论量超200万人次。

  四、舆情解析

  1. 涉未成年人触碰社会敏感点

  本次事件中,媒体在报道标题和内容中纷纷突出杨某“初中生”、“16岁”的主体特征。南都网9月21日发布的《被刑拘的少年》及其他一些报道中,“辉哥”(杨某网名)富于“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形象呼之欲出。在公众印象中,未成年人心智认知尚处于成长阶段,出于对公共事务的关心而发表过激言论情有可原。而警方的严厉处置远远超出了公众预期,给公众心理造成了极大恐慌,大大增强了事件的敏感性,也引发更多的舆论关注。舆论纷纷质疑警方的处置力度是否违背法理人情;法律专家也指出“对于未成年人,羁押性措施要少用、慎用,尽量不用”。

  2. “第一案”再燃司法解释争议

  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对规范网络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舆论对于司法解释的个别内容、出台程序等仍存在争议,公众尤其担忧,在实践中司法解释是否会被基层执法部门滥用为“钳制言论”的工具,这些关注和担忧都使得“第一案”备受瞩目。因为张家川警方在第一次通报中明确引用了“转载500次以上”的司法解释内容,使得该案迅速引发关注,并被媒体定义为两高司法解释“第一案”。对于司法解释尚存的争议也投射到本次现实个案中,媒体、网友围绕“转载500次以上”划线是否合理、如何防范地方滥用司法解释压制舆论监督等问题展开热议,助推舆情升温。

  3. 网络自由派声音引舆论强势反弹

  “净网行动”在整治网络乱象的同时,也使网络自由派感到压力。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时政的讨论趋于沉寂。初中生涉谣被拘事件,无疑给网络自由派一次绝佳的发声机会。由于事件与“言论边界”相关,议题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张家川警方对初中生的刑拘被网友认为有“打谣扩大化”之嫌,网络自由派声讨警方、声援初中生,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网络言论空间。因此,事件被上升到“言论自由保卫战”的高度,多名沉默许久的大V参与声援,舆论在长时间收紧后迎来一次强势反弹。

  4. 涉法舆情成处置应对前沿

  对于公共事件的是非评判,越来越多的网友已不再是对政府部门一味地非理性批判,而是逐渐以法律为依据来衡量有关部门的一言一行。同时,意见领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律专家、律师群体,也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他们从法律视角对事件进行解读,深刻影响舆情走向。本次事件中,当地警方对“转载500次以上”司法解释内容的援引,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误用滥用”;稍后“改弦更张”称刑拘系因“煽动游行”,又被网友质疑证据不足;23日刑拘改行拘,也被一些网友指出“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适用行拘”;官方遂公布杨某曾偷摩托车被查,却被网友质疑违法公开未成年人信息。整个事件的处置应对过程中,警方在其专业领域步步受困,促使舆情层层恶化。

  5. 衍生舆情不断重创官方形象

  在各大舆情事件中,“人肉搜索”成为网友向官方施压的通用路径,紧随核心事件而出现有关涉事政府部门、领导的衍生舆情已成为常态。本次舆情事件中,“贫困县豪华办公楼”、“县委书记突击提拔干部”等话题一时在网络热炒,张家川县公安局局长白勇强曾行贿5万元的事件被挖出,舆情更是急转直下,媒体刊出《张家川公安局长行贿一事,要说清》、《行贿者坐镇警局,咄咄怪事岂能轻纵》等评论,网友也热讽称“官员欲猖狂,屁股得干净”。9月23日,白勇强被宣布停职,虽然亡羊补牢,当地警方形象仍受到重创。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