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二章知识点:市场失灵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9 01:11:18

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二章知识点: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
  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及一系列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的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自由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经济效率,即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现象,即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对社会而言并不合意的结果。
  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一、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特性:市场主体的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却没有计人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成本之中。外部性有正负之分。
  (一)正的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
  例如,某人在自己的房屋前面种植了一个美丽的小花园,那么其左邻右舍都能欣赏到这份美景,甚至还可能提高临近房屋的市场价格,从而使得邻居享受实际的经济利益,但是邻居并没有为自己所享受的好处而向此人付费。因此,此人承担的私人成本高于外部的社会成本,而其收益低于外部的社会收益,此即为正外部性的特征。
  (二)负的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负面影响,即其他成员因此而受到损失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例如,上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水,污染了河水,使下游的企业和居民必须付出额外的费用来获取清洁水源,但是上游污染水源的人并不因此向下游的企业和居民付费。因此,该成员承担的私人成本低于外部的社会成本,而其收益高于外部的社会收益,此即为负外部性的特征 外部性使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使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偏离社会成本,或者使对商品的社会需求偏离私人需求,这对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不利的,见图2-1。
  
  在图2—1(1)中,由于正外部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私人需求小于社会需求,导致实际的市场均衡点EP偏离理想的市场均衡点Es,其后果是实际的均衡价格Pp低于理想的均衡价格Ps,同时实际的均衡数量Qp低于理想的均衡数量Qs。市场机制导致的这种结果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数量QP上,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因此如果生产更多的产品,则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会变得更好,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
  在图2—1(2)中,由于负外部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导致实际的市场均衡点Ep偏离理想的市场均衡点Es,其后果是实际的均衡价格P,低于理想的均衡价格Ps,同时实际的均衡数量Qp高于理想的均衡数量Qs。市场机制导致的这种结果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数量QP上,社会收益小于社会成本,因此如果减少产品的产量,则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会变得更好,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不明晰有关,而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通常无能为力。显然,市场机制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市场失灵在所难免。
  二、垄断
  在经济学中,垄断(monopoly)是指一个厂商对某种商品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与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同,垄断者是价格的制定者,当然垄断者也不能盲目定价,在定价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垄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许多产品1的生产都需要某些关键资源,如果厂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生产所需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而其他生产者无法获得这种资源,则其他厂商就无法进入该领域生产同类商品,该厂商就成为该产业的垄断者。
  (二)专利制度。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专利法,专利法往往规定发明某项制作技术的企业在若干年内享有独家经营的专利权。一旦厂商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则该厂商在其专利被保护期内就可能成为这一产业的垄断者。
  (三)规模经济。某些行业的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伴随生产能力扩大引起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这些行业中只需要有一家厂商经营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如果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则平均成本会更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就是自然垄断的情形。Www.KaO8.CC
  (四)准入制度。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政府往往授予某个厂商垄断经营某种产品的特许权,从而导致市场垄断。
  此外,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也会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
  垄断一旦形成,市场就会失去竞争性,从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在垄断条件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此资源配置无效率,见图2—2。
  
  在图2—2中,假定有一个垄断者来生产完全竞争产业所有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假定垄断与完全竞争这两种市场面临完全相同的成本曲线,即图中的曲线Mc。图中的曲线AR表示平均收益(即价格),懈表示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AR与MC相交)时,实现市场均衡,其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c与Qc。在垄断市场下,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与Mc相交)时,实现市场均衡,其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m与Qm。显然,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Pm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Pc,而其均衡数量Qm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Qc。
  综上,在垄断条件下:一方面,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却消费了较少的产品数量;另一方面,垄断者虽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其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此可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当然,在某些条件下,垄断也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垄断者可以投入雄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技创新;垄断者往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公共物品
  经济学根据物品的排他性与竞争性把经济中的各种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所谓排他性,是指如果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其他人就无法同时消费该物品;所谓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一个物品时,就减少了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量。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被称为私人物品。譬女小轿车,两个人不可能同时开一辆汽车,而且一个人使用了一辆小轿车,客观上就减少了别人对轿车这种物品的使用。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是公共物品。例如国防,军队保卫国家不受外敌入侵,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国民不享有国防的保护,同时,一个人享有国防的保护,不会减少另一个人所得到的保护。
  严格地讲,只有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特点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公共物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的公共物品并不多见。很多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物品可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例如国防和公海上的航标灯;而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例如高速公路和在公海上捕鱼。下文中所称的公共物品既包括纯公共物品,也包括准公共物品。
  对于具有竞争性特点的物品,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就要增加产品的数量,从而增加产品生产的成本;而对于具有非竞争性特点的物品而言,一旦用既定的成本生产出产品以后,增加消费者数量也不需要额外增加成本。对于具有排他性特点的物品,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进行调节,即只有对产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产品,而未支付价格人则不能消费;而对于具有非排他性特点的物品而言,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这种物品。这种个人不出资负担公共物品生产的成本,而依赖别人生产公共产品以便自己不花任何代价地消费的现象,称为“搭便车”问题。
  对于私人产品的理论分析表明,如果不存在外部性,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就可以解决私人产品的有效生产问题。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限,甚至无能为力。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其产出将远远低于社会的需求,甚至产出为零。换言之,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将是不足的,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使人们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是指市场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包括信息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信息供求双方具有完全的、对称的信息。在供求双方都接受的价格下,供给者出售了他愿意出售的数量,需求者购买了他愿意购买的数量,市场实现均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例如,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比购买者更了解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的信息;医疗保险的购买者显然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贷款人当然要比金融机构更了解tt己的信用状况;公司的经营者肯定要比公司的所有者更清楚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道德风险的概念最初产生于保险领域,指人们在买了全额保险后不再采取预防行动,甚至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例如,购买了医疗保险的人要求医生开一些不必要的贵重药品,购买了火灾保险的业主不再费心检查火灾隐患,以及领取失业救济金(相当于购买了失业保险)的人不再积极寻找工作等。道德风险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它会破坏市场运作,甚至使得某些服务市场难以建立。
  委托代理问题是指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的预期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条件是:(1)委托人利益的实现取决于代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2)委托人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于代理人所要追求的目标;(3)委托人掌握的信息少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在所有者即委托人不能确切地知道经营者即代理人的活动的情况下,代理人在经营活动中会更多地追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目标,而偏离委托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综上可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厂商也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