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第一章考点命题:教育发展的过程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4-28 21:16:46 浏览数:

中学教育学第一章考点命题:教育发展的过程
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传说当时已有“痒”、“序”、“校”三种教育机构。“痒”是兼施养老的教育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到了商朝,又增加了“学”和“宗”。“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场所,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教与学的活动,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型;“宗”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有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以及设在问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指:①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②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③射,主要是射技教育;④御,是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⑤书,是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⑥数,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他的私学创办时间之长久、规模之宏大、教育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最著名的。墨子也曾创办私学,规模和影响也很大,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为“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学校教育的继续发展,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太学”。汉武帝以后,采取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选士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养士制度的发展,也是后世科举制度的前身。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此四书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爱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①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②刹帝利,为军事贵族;③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④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与婆罗门教这两大教派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3.古代埃及
  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埃及就逐步进入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其教育实践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地位。
  埃及的教育较其他国家的教育有一个明显之处,即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Www.KaO8.CC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及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然后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它怀疑和打击神的权威,歌颂人的能力和成就,在一切领域中都贯穿和奉行着“抑神扬人”的原则。这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高度颂扬和肯定“人”的一切,坚决抵制和反对对神的盲目崇拜。其实质是贬低对封建专制的权威,从而提高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这种崭新的世界观在反抗、蔑视封建势力所鼓吹的禁欲主义思想的同时,广泛宣传乐观、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鼓励人们去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身,冲破宗教和封建的精神枷锁,勇敢地去追求、去享受。这种新的世界观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文学、艺术、哲学、科学都获得了新生。
三)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这一时期,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人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像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起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3.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进入20世纪,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展开。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教育在落后国家被看做是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在发达国家被看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特别是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结构的重组,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都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上一篇:中学教育学第一章考点命题:学校教育制度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