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和收入总量衡量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8 15:42:47

第二节 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和收入总量衡量

   一、GDP及其衡量方法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在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时,需要掌握一些用来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及其数据。在这些指标中,最核心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GDP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一)从生产角度看GDP
  从生产角度看,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的经济领土内长期从事活动的单位。经济领土与地理领土的区别在于经济领土包括那些不在一经济体的地理领土内,但是属于该经济体的领土飞地(例如驻外使领馆),而不包括那些在该经济体的地理领土内,但是不属于该经济体的领土飞地(例如外国驻本国的使领馆)。将一经济体所有的常住单位合称
  国内。常住单位以外的单位为非常住单位,合称国外。
  一个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的总的市场价值称为总产出。总产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外购的原材料等中间投入的价值,称为中间消耗,这部分价值是由其他单位转移而来的,并非本单位自己新创造的;另一部分是由总产出减去中问消耗之后的余值,称为增加值,这部分价值是由常住单位新创造的。由此可知,从生产角度看,GDP等于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即:
  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这种测量方法称为GDP核算的生产法。
  由于用这种方法计算的GDP仅扣除了中间投入的价值,而没有扣除固定资本的转移价值(即折旧),因此在GDP中仍保留了一小部分转移价值,并非完全的新创造价值。如果进一步将折旧扣除,则得到的指标被称为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称NDP)
  (二)从收入角度看GDP
  由于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一定会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因此从收入的角度看,GDP也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分配出去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增加值由以下要素收入项目构成:体现劳动所得的劳动者报酬、体现政府管理所得的生产税净额、体现资本所得的营业盈余,以及在增加值中所包含的固定资产折旧。由此可知,从收入角度看,GDP等于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的上述收入项目的总和,即:
  GDP=∑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应与)
  这种测量方法称为GDP核算的收入法。(三)从支出角度看GDP
  GDP应体现一经济体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成果。生产成果也被称为产品。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可将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如被面粉厂消耗掉的小麦,被炼铁厂消耗掉的矿石,被粮食生产所消耗的化肥农药,被运输生产消耗掉的柴油汽油,以及各种商务服务等。中间产品以外的产品即为最终产品,具体包括:消费者在生活过程中使用的产品,称为消费品;增加生产者资产的固定资产或库存,称为投资品;以及流出国外的产品,即出口。国内生产总值在实物形态上只对应最终产品,而把中间产品价值摒除在外,因为中问产品就是在其他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是获得最终产品的中间过渡性产出,其价值已经包含在最终产品价值之中了。由此可知,从支出角度看,GDP等于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即:
  GDP=∑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这种测量方法称为GDP核算的支出法。其中,净出口=出口-进口。之所以扣除进
  口,是因为在总消费和总投资中有可能包含了进口产品的价值,而进口产品的价值并非本经济体常住单位所创造的。注意,这里的总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总投资中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投资,也即政府购买包含在总消费和总投资中。宏观经济学中常常将政府购买单独作为一个变量,与其他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并列,因此GDP的支出法也可写作:
  GDP=∑增加值=∑(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上述三种测量方法从理论上讲是等价的,不过在核算实践中,由于资料来源以及核算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三者可能会出现偏差。
  二、名义GDP与实际GDP
  如前所述,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测量GDP,测量结果都表现为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价值量,因此GDP的测量无疑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根据测算GDP时所采用的价格不同,有两个不同的GDP指标,即名义GDP和实际GDP。
  如果以当年市场价格来测算GDP,则得到的是名义GDP(nominalGDP)。由于产品价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动,因此即便是数量和质量完全相同的产品,在不同时期核算的价值也会不同,从而无法直接用名义GDP进行历史比较。以支出法为例,为简化起见,假定一经济体在时期l和时期2都只生产了一种最终产品,而且数量均为l单位。直观来看,两个时期的生产成果完全相同,GDP的增长率应当为零。然而,如果两个时期产品的价格不同,例如时期1的价格为l元/单位数量,而时期2的价格为2元/单位数量,则时期1的名义GDP为1元,而时期2的名义GDP为2元,则名义GDP的增长率为100%,与实际不符。事实上,这一增长完全是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了100%而带来的。
  为了提高不同时期GDP的可比性,需要以同一个价格水平来计算不同时期的GDP,以这种方法得到的是实际GDP(realGDP)。仍援引前例,如果以时期l的价格为基准价格,则时期1和时期2的实际GDP均为.1元,因此实际GDP的增长率为零,与实际相符。同理,如果以时期2的价格为基准价格,则时期1和时期2的实际GDP均为2元,实际GDP的增长率同样为零。
  由上可知,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别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物价水平的差异程度,即通货膨胀的程度。为此,可以基于名义GDP和实际GDP来构造一个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该指标即所谓GDP缩减指数(GDPdeflatorindex),其计算公式为: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由于GDP缩减指数是以经济体中全部的商品作为计算基础的,因此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物价指数,可以较准确地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三、潜在GDP与产出缺口
  在经济学中,潜在GDP(也称为自然GDP)是指可以长期持续的、实际GDP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它是经济体的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在实践中,关于机器设备、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是难以测算的,相对来说,劳动力被利用的情况较易识别,因此潜在GDP也被定义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一词在很多场合都是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使GDP维持在潜在GDP的水平上或其左右。最常用的两大类政策中,一是扩张或紧缩财政预算,即财政政策,二是调整货币供应量以调控消费和投资水平,即货币政策。尽管如此,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实际GDP与潜在GDP常常会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被称为产出缺口或GDP缺口。GDP缺口可以用绝对量或相对量来表示。用绝对量表示的GDP缺口为:
  GDP缺口=实际GDP-潜在GDPWww.KaO8.CC
  用相对量表示的GDP缺口为:
  GDP缺口=9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
  如果实际GDP的水平超过潜在GDP,即GDP缺口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此时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此即所谓“经济过热”。反之,如果实际GDP的水平低于潜在GDP,即GDP缺EI为负值,则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即存在失业,还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紧缩,此即所谓“经济过冷”。
  四、其他经济总量指标
  除前述衡量生产成果的GDP或NDP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总量指标从其他侧面反映了宏观经济的活动成果。
  (一)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旧称GNP)
  国民总收入是指一经济体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要素收入总量。与收入法核算的GDP不同,GNI是从要素收入获得的角度反映宏观经济的活动成果。之所以有GDP与GNI两个不同的总量,其根源在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从而引起了要素收入国际流动。一方面,国内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有一部分可能来自国外,比如引进的外资,由此引起本经济体创造的GDP中的一部分要作为要素报酬支付给国外;另一方面,一经济体所拥有生产要素可能会有一部分投入国外的生产,比如对外投资,相应地就会从国外获得一部分要素收入。要素收入包括劳动报酬、利息、红利、地租等。因此,在GDP的基础上将要素收入的国际流动考虑在内,结果就是GNI。GNI的计算公式如下:
  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一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由此可知:如果GNI>GDP,表明一经济体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多于该经济体向国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即国外净要素收入大于零;反之则国外净要素收入小于零。如果一经济体对外完全封闭,则必然有GNI=GDP。由于GNI是从收入获取的角度度量经济活动的成果,因此与GDP相比,它能更好地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富裕程度。
  如果以NDP为基础衡量收入总量,则得到的指标为国民收入净值(Net National Income,简称NNI),即:
  NNI=N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一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二)国民可支配收入(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NDI)
  国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经济体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总量,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最终成果。所谓可支配收入,是指在要素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无偿转移而完成收入再分配之后的最终结果。无偿转移是指一个单位向另一个单位提供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未从后一单位处获得任何回报,比如纳税和捐赠等。只有经过收入再分配之后最终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才是常住单位当期可用于最终消费的最大数额。大部分无偿转移发生在常住单位之间,但是有些无偿转移也会发生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如国际间的援助.因此,在GNI的基础上将无偿转移的国际流动考虑在内,结果就是NDI。NDI的计算公式如下:
  NDI=GNI+来自国外的无偿转移一付给国外的无偿转移
  由此可知,如果一经济体接受的来自国外的转移大于其对国外的转移,则其国民可支配收入大于国民总收入,反之则反。如果一经济体对外完全封闭,则必然有GNI=NDI。
  五、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目前,世界各国都广泛地以GDP为核心指标核算国民收入,根据GDP增长率计算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指标一起,成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但是也要意识到这种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
  在GDP及其核算中,没有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忽略了经济产出的资源环境投入成本,忽略了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进行审视,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是有缺陷的。
  (二)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福利的变化
  GDP只度量了当期可用于最终使用的经济产品的总价值,而关于国民生活质量状况和分配均等状况等社会性问题并没有在GDP中体现出来,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福利。事实上,对于社会福利而言,GDP的大小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三)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作为一个流量指标,GDP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成果,而不能反映国民财富的存量水平。例如,自然灾害或战争之后,一般会有大量的重建工程,这些经济活动的确促进了GDP的增长,但是这些活动其实只是为了对毁损的财富(如房屋、设备等)进行重建,财富存量并未增加。
  可见,GDP并非一个万能的指标,在很多领域都需要结合特定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不过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普遍承认,GDP还是一个最核心的宏观经济指标。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