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13-01-09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怃然(wŭ)  弄巧成拙(zhuό)  进升  噤若寒蝉

B.潜(qián)伏  万马齐喑(yān)  栋梁  山青水秀

C.挣(zhēng)揣  劣迹昭彰(liè)  惊蛰  闻过饰非

D.扒(pá)窃  曲肱而枕(gōng)  裨益  得鱼忘筌

【答案解析】D(A项,拙zhuō,晋升。B项,喑yīn,山清水秀。C项,挣zhèng,文过饰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如同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春节后被湍急的经济浪潮裹挟到繁华的南海,新的春节临近时再历经千般坎坷,溯流而上,返归故乡。

B、正是巨人的禀性,铸就并强化了他们孤独、深邃的灵魂;正是孤独、深邃的灵魂,使他们得以惺惺相惜,互引为知音、同调。

C、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D、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蕴涵着一种无比神奇的强大力量,每每能够使人世间许多误会与疑虑都涣然冰释

【答案解析】:C。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A、惺惺相惜: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惺惺,聪明,也指聪明的人。B、溯流而上:逆着水流的方向走。D、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后用"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C.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答案解析】C(A项"事实是……说明"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看……最低"或"由……所决定"。D项并列不当,"赛歌"不是体育活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③①②④⑤⑥B.④③②①⑤⑥C.④①③②⑥⑤D.③②①⑥⑤④

【答案解析】A(3分。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page]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义,完成5~9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①,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Www.KaO8.CC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皆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①劘mó,削。切劘,切磋之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  属:连缀,写作

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敝:衰败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矜:同情

D、则谁不可诛耶  诛:杀

【答案解析】:D。诛,责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众好之,必察焉  B、其既往之过

盘盘焉,囷囷焉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D、不惑于众人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解析】:C。C都是连词,修饰关系;A代词,它或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样子;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于,介词,被;介词,对。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京师曾向段缝介绍曾巩其文,但没有介绍曾巩的为人,而在本文中他特别回顾了回江南后与曾巩的交往,表明自己所写乃眼见的真实的曾巩。

B、作者用“勇于适道”高度评价了曾巩的为人,认为他虽然不无缺点,但坚持正义的雄心,恐怕是无法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的。

C、作者指出对曾巩的诋毁是“愚者”对“贤者”的嫉妒和诽谤;尾段末,先引孔孟的话,再举匡章的例,由一般推到个别,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事实,立论有依据,层层深入,令人心服,充分表现出王安石和曾巩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答案解析】:C。"这样由一般推到个别"错,此处不存在"由一般推到个别"。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3分)译文:

【答案解析】在我的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以和他匹敌的。

(2)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3分)译文:

【答案解析】我曾说过朋友有过错,不可以绝交,一定要规劝他。

(3)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4分)译文:

【答案解析】如果被普通人(或:一般人)迷惑,不过是普通人(或:一般人)罢了,他们成为孔孟的特征体现在哪里呢(或:从哪里看他们是孔孟呢)(亦、耳呼应表限止)

9、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A、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B、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C、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D、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答案解析】:D参考译文:太史公说:后世学者们都称述孔子门下七十位门徒,赞誉他们的人,有的超过了他们的实际,诋毁他们的人,有的损害了他们的真实形象。总之,谁都没有看到他们的真实相貌,那么如果(要找)议论和说明孔子弟子们事迹的材料,来自孔氏古文中的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关于孔子门下弟子们的名字、姓氏、言行等情况,我全部取自《论语》的弟子问答,编次成篇,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着。钧同均,厥,其[page]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解析】: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简析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分析作用2分)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5分)

【答案解析】: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简析手法2分)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分析作用3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解析】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解析】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3),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解析】实迷途其未远Www.KaO8.CC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王朝闻

多样性是艺术风格的必然特性。艺术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的多样性,艺术家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审美理想、创造才能的多样性,群众对艺术的需要和爱好的多样性,规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作品只有具有多样的风格,才能适应对无限丰富多样的客观世界的反映,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的需要和爱好。我国古代许多有关艺术史的著作表明,艺术繁荣的时代,往往伴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在风格的多样性之中之所以又显示出一致性,乃是由于艺术家主观条件自身构成因素的对立和统一。就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说,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最终不能不为他所具有的创作个性所制约;就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来说,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不能不为他们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时代、阶级、民族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所制约。艺术发展史表明,具有各自不同创作个性的艺术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出他们生活的时代、阶级、民族的共性,这就规定了他们作品的风格个性不能不带有一致性。

辩证地把握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正确认识艺术风格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承认多样性而否认一致性,必然导致否定风格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相反,否认多样性而只承认一致性,在创作上必然导致千篇一律,阻碍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节选自《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12、下面对艺术风格多样性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不同的阅历和素养,是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B、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也就具有多样性的风格。

C、艺术作品只要具有多样的风格,就能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的需要和爱好。

D、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呈现一种主导的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风格。

答案B解析A只是艺术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原因,不能说是"根本原因";C原文是"只有......才";D以偏概全。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是艺术繁荣时代常有的特征,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有关艺术史的著作证明了的结论。

B、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C、布封说“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是说天才作家不能只有一种创作手法。

D、创作上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的毛病,只承认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否认其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解析】B、以偏概全,绝对化,仅是"常常"有"可能性"。

14、胡应麟评价杜甫的艺术风格“不失本调而兼众调”。下面诗句表现了杜甫诗歌什么“本调”,又各表现了什么“众调”?(4分)

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⑶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答案解析】这些诗句都表现了杜诗忧国忧民的"本调"。⑴体现了杜诗轻灵的风格;⑵体现了杜诗悲壮的风格。⑶体现了杜诗豪放的风格。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精神的旅行

肯特·伯纳恩

精神信仰仿佛不可触摸,但它确实存在。它是我们仰望星空,或者凝视傍晚日落的最后一抹余晖时骤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当我们在美好的一天醒来,嗅到空气中洋溢着我们熟知且喜爱,却记不起来自何处的馥郁芬芳时,它是我们清晨的颤抖。它是创始起源背后的谜团,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它是一种不同的意识,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有些人会告诉你,上苍是不存在的。他们会宣称,无法面对现实的人把命当作支柱,在生活中需要虚构信念的人把上苍当作神话。他们会对宇宙的起源作出理性的解释,对大自然的完美运转做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会指出世界上的邪恶与不公,列举利用宗教来挑起战争或伤害不同信仰的民众的例子。

你无法与这些人争辩,也不该与他们争辩。古人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只要你对周边的宇宙怀有神秘感,你就会听到大海波涛的低吟。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让那些想要讨论禁锢他们的围墙的高矮和形状的人去争论吧。

如果你听到远方大海的呼唤,不要由于周围的幼稚言论和矛盾而改变方向。路有许多条,从每条路上看到的大海都有所不同。你的任务不是评判别人的路,而是找到一条带你不断接近你在内心听到的低吟声的路。

首先要接受你所处的位置。

我们都具有特殊的天赋。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具有同情心,另一些人则有自律的能力;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充分意识到人的美,另一些人则充分意识到大自然的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能敏锐觉察到生活当中的不公,另一些人则为我们身边的善良行为欢欣鼓舞。

这些都是起点,因为他们都是信仰之地。你必须找到你信仰的源头,必须发掘培养这种天赋。如果信仰让你的灵魂的音乐发出了声音,请不要害怕,去加以遵循。信仰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表达了许多人共同追随的精神真理。

精神的成长只能通过实践来磨砺和完善。如同乐器一样,它必须要有人弹奏;如同道路一样,它必须要有人行走。无论是借助阅读、冥想、崇拜或是善行.你都必须让自己向着精神升华的方向迈进。除非你通过实践自己的信仰来展开精神上的磨练,否则精神的领域不可能深入。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你筋疲力尽,无法继续前行,或者,其他事情显得更为重要。也许,你开始感到自己的信仰只是一时的热情。也许,你会觉得精神日渐萎靡。也许,你根本不在乎。

如果情况是这样,不要对自己过于严厉。你的整个生命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你会身处不毛之地,也会踏上充满机遇的土地,只需确保自己能不断迈步向前。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最重要的事,你要对自己的路有信心。尽你所能地遵循它,必要的时候加以改变。但是,不要放弃对大海的追寻。你越是靠近,低吟声越是响亮,你就越会对他的存在确信无疑。你也许没有走上自己预想的路,但你仍然会走在路上。不要因为你无法找到唯一的真理而怀疑公正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只有最刚愎自用的人才会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真理(无论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其他的)。找到那条象晴空朗日一样闪亮的路,找到那条富有记忆中的方香和承诺的路,然后加以遵循。只有傻瓜才会因为看不到太阳的形状而拒绝走在阳光下。

15.对行走在精神旅行路上的人们,作者提出了哪些忠告?请概括作答。(6分)

【答案解析】(1)接受自己所处的位置,发掘并培养本性中的信仰之源。(2)实践信仰来磨砺和完善精神,促使精神成长。(3)遭遇精神困境时不要苛责自己,只需坚持信仰永不放弃自己的追寻。(一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联系文章,理解划线句“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的含意。(4分)

【答案解析】(1)应该远离那没有精神信仰的生活,远离局限于现实的人群。(2)沐浴在精神的阳光下,去追寻自己的精神信仰。(一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17.“精神的旅行”这个题目体现了本文写作上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请你联系文章对此进行简要赏析。(6分)

化抽象为形象。(2分)比如把"精神信仰(精神真理)比作"远方的大海",把"精神成长"比作"精神旅行"等。又比如在论说精神成长需要实践磨砺时,作者用乐器需要弹奏,道路需要行走来启迪人们等。(2分)这些形象性的论说使论述对象具体、可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举例任举一例即可。)

18.作者说“生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在历史的天空,有许多这样的生命,受到了后人的敬仰。请结合文章观点,从苏轼、王国维、巴金、韩寒中任选一人,谈谈他的精神之旅。(字数不少于50字)(5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观点来阐述他们的精神之旅的给2分,语言简洁有说服力的给3分。

参考事例:鲁迅追随精神的成长,远离了周围势力的小市民,从学医到"弄文",从救治生命到拯救国人的灵魂,鲁迅不断在追寻自己的精神理想,不断以文学创作实践来磨砺自己的精神,其间也有很多挫折,像对辛亥革命的苦闷,但他坚守信仰,走过了艰辛的精神之旅,走到了精神的大海,成就了思想家、文学家等这般辉煌的人生。[page]

六、选做题(12分,2小题任选做l题)

19.汽车司机

(匈牙利〕厄尔凯尼

彼莱斯雷尼•尤若夫是个运输工人,他驾驶的车牌为“CO-75-14”的汽车停在一个角落的售报亭旁。

“我要一份《布达佩斯新闻报》。”

“对不起,售完了。”

“那么来一份昨天的也行。”

“昨天的也卖完了,不过我这儿碰巧有一张明天的报纸。”

“那上面刊登电影院的节目吗?”

“电影院每天放映的电影都登在上面。”

彼莱斯雷尼坐在车上翻阅起报纸来,不一会儿,他看到了一条放映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的预告——“金发姑娘的爱情”,别人也在夸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斯塔奇大街的“蓝色山洞”电影院放映,五点半开始。正巧,离开映还有一段时间,他继续往下翻报纸。他的眼睛一下子停在一条关于彼莱斯雷尼•尤若夫的报导上,上面写着,彼莱斯雷尼驾驶一辆车牌为CO-75-14的小轿车在斯塔奇大街上超速行驶,在离“蓝色山洞”电影院不远处与迎面开来的一辆卡车相撞,运输工人彼莱斯雷尼当场丧命。

“竟然有这样的事!”彼莱斯雷尼自言自语道。他看看表,马上就到五点半了。他把报纸往口袋里一塞,开着车就走了……

(1)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给它补写一个结尾。80字以内。(4分)

(2)结合你补写的内容,谈谈整篇小说给你的启示。120字左右。(8分)

20.结合下列两则材料,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2分)

材料一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保障差、受到歧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都市化消费。从四川到广州、深圳闯世界的年轻人,不少选择以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在城市立足。(摘自《四川新闻网》2011年04月11日)

材料二刘明,是湖南桃源县的一个青年农民。在广州打工时,他从车工、酒店服务员,一步步做到了酒店主管。刘明看到工友们在工作之余,不是逗留在路边的黑网吧,就是泡在赌博的游戏厅,深有感触。2006年,他辞掉经理的职位,自己掏钱,创建了工友俱乐部——“心灵之约蓝吧”。该俱乐部还创办了《草根》杂志,开办了职业培训班。一些务工人口较多的县团委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法律维权、紧急救助等在内的10个方面服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农民工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评论的要点:(1)青年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大多就业困难,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单调,身处异乡,缺乏心灵的归宿感。(2)各地部门及个人勇担重任,积极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努力打造青年农民工的美好家园,丰富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3)青年农民工应自尊自爱,自食其力,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并要有精神追求,成就美好人生。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蓝蓝的天空中,几只鸟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画出道道美丽的弧线。

鸟儿们发现了一只硕大的氢气球,五颜六色,异常美丽。但氢气球只有在风儿经过时才会浮动。

于是,鸟儿就飞到了氢气球的身边。

氢气球啊,你是美丽的,可你却是不自由的。一只鸟儿说。

不,我是自由的。氢气球摆着五彩斑斓的头说。

可那根线缚住了你的自由。另一只鸟儿大声道。

不,你错了,那根线是我的生命之根,没有它我的生命就不复存在。

氢气球把鸟儿说得哑口无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引导】鸟和氢气球谈话围绕身体和线展开,鸟认为氢气球不自由,但是氢气球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它们第一次思想认识上的交锋。双方对自由的认识不同,可以引发我们对自由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鸟和氢气球的再一次谈话其实就深入了问题的核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鸟在论证:自由不应有束缚。氢气球给它以致命回击:"你"看似的羁绊恰似"我"的根,是"我"生命的全部。自己没有束缚,即便是有"束缚",也心甘情愿。鸟哑口无言。

双方论辩的起点是身体和线,进而转向自由和束缚的关系,最后落点在生命和根的关系上。材料在最后收束到生命和根的关系上,带有很强烈价值取向,结论的意味不言而喻。这当然也导致论题有逸出"自由和束缚"的范围之嫌,让人不易触摸材料的重心。

总的说来,审题设置了多重障碍:论题在延展;论题的关系中套关系;论题含有隐喻。材料由"自由"论及"生命之根"。其实,"生命"包含了自由,鸟和氢气球的美丽,也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根"包含束缚、维系、依托之意。"生命"和"根"可以隐喻诸如游子和乡情之类的多种抽象事物。

用全面的观点,从鸟的角度可以在"自由与根"的关系上立意,从氢气球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看似的'羁绊'却是赖以生存的根";用联系的观点,还可以围绕"生命"与"根"的关系,延展开,映射到相关事物的矛盾统一体中去。

作文范文

落叶归根

在我老家门口,有一棵梨树。到秋天,叶子便一片片落下,回归泥土。

我很是不屑:既然给了你一身辉煌,给了你临终前片刻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为什么终要束缚在根下呢?

临近高考,我更是想过,要通过高考,走出家,经历一番自由的人生,也不是因为我对家有许多仇恨,只是不愿受其羁绊,将一生束缚于此。

百忙之中回乡一次,却恰见邻居在举行葬礼。眼见一人鬓角斑白,在风中头发凌乱,长跪棺材前的相框前。双眼红肿,脸上也已泪痕斑斑。听家人说才知是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从未回来。而这次回乡,却……我不禁悲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现在的他,即使将脸向那相框贴得再近,也感受不到昔日的温暖;即使将双膝深深埋入土中,也无法接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而更多的,却是震惊:这便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会是几十年后的我吗?远离家乡,作一只断线风筝,期望斩断羁绊,追逐绝对的自由,却不知断了根,只有凄苦地漂泊与无尽地悔恨。

家门口的梨树依旧在,春芽夏叶秋实,年年如此,落叶依旧自顾自飘零,我却开始敬佩它们了。

庭院里,爷爷在板凳上洗着衣服,时而捋捋头上不多的发丝,看看庭院里一草一木;那株葡萄藤到了明年,又该遮天蔽日投下一片荫凉了吧;那些花朵又会开出一片明艳吧;还有那株梨树,落叶纷纷,又会结出满树香梨吧!看罢,他满意地笑了,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他满足了。

爷爷曾读过书,也曾出去闯荡过,晚年却仍搬回老家,和奶奶一起,照看这故乡一芊一木,他常说:"落叶归根。"末了,他也还是回来了,从他满足的眼神中,我看见他的无悔。

我们不信上帝,却把故乡当作精神的后院,在这个我们出生的地方,有太多斩不断的羁绊缠绕我们。我们年轻时追逐自由,最终还是会回到根身边,离开人世。

落叶无论多远都会归根,我们在和人生旅途中,亦不可忘了自己的根。(评分:62分)

【点评】审题精准:游子永远割舍不了乡土情结,因为"看似的'羁绊'却是赖以生存的根"。

何为自由

近些年,"自由""平等"这些词汇越来越被人们所挂念在嘴边。这不,你看公交车上来一佝偻老人,大家大眼瞪小眼,视而不见,为何?让不让座是我的自由,你管你的着吗?这不,一老师斥责学生不做作业,那学生吼道:"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这些个自由如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有人敢妨碍我们,我们便举起它,劈过去,砍上去。但我不禁要问:"我般就真的自由了吗?"

近来随着日本购岛闹剧愈演愈烈,国内也终于爆发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反日热潮。但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些人在行使他们言论自由的权利时,蛮横无礼,打砸同胞的日系车。这不禁让我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难道真正的自由便是如此这般以我为中心,上天入地唯我独尊吗?我们在保护自己的自由之时能否也兼顾一下他人的自由呢?总之,像这般的"自由"是应受到谴责的,是绝要不得的。若人人如此,那整个社会岂不是会陷入一片混乱,到时候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那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自由呢?我想正如近人所说"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思想是自由,而身体上万万不可乱自由、"假"自由。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了自由二字前赴后继。我国的革命先烈瞿秋白在被抓入狱后坚持自身的信念、理想,没有向权力低头,没有向地位、金钱低头。最终为了创建他心中所认同的新中国而牺牲。我想,他为我们诠释了自由真正的含义。即使身体上受到禁锢,言论上受到压迫,也仍不放弃道义,也绝不妥协于他人的威逼利诱,紧紧地抓住自我的内心,赢得那一片自由的天地!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希望、道德、正义、理想上的!

可是现如今,我们对自由的内涵曲解了,我们肤浅地认为自由便是随心所欲,便是私欲的满足,那我们不就如那断了线的氢气球,飘飘然地向上升,享受着天空中的"自由",却不知道,死亡正张开了双臂,笑着迎接我们投入它的怀抱!

正义,道德是自由的生命之根,没有它们自由就将不复存在!(评分:60)

【点评】说理绵密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开篇列举一些所谓的"自由"行为,一边用反问的方式揭露这些"自由"的伪善和危害。紧接着顺势推出观点——"真自由"是有精神、有思想的自由。文章仅举瞿秋白为自由奋斗一例,但道理分析透辟,诠释了真自由的涵义,有了以上的蓄势,批判现实生活中有悖于真自由的谬误显得势如破竹,文末"正义,道德是自由的生命之根",真乃"豹尾"也!

文言文翻译:段君:我在京师时,曾经向您称道曾巩善于写文章,没有谈到他的为人。回到江南,(我)才熟悉并敬慕他,把他作为朋友,又写文章简略地介绍了他的行为。您来信根据传闻詆毀曾巩,(说)他的品行没有一点点优点,(说)他在家,亲戚朋友都畏惧他,责怪我没有文字规劝曾巩,说我有偏私,事情当真像您说的那样吗?

曾巩本来不是这样的人。曾巩的文学议论,在我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以和他匹敌的。他勇于归从道统,大概是不可以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他的。父亲在困穷中,曾巩悉心侍奉,没有不好的品行,家中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父亲特别喜爱他,曾经说:"我们家族衰败,可以依赖的就是这个儿子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像您所听到的,并非我所看到的。曾巩在京师,避开他的哥哥而住宿,这件事即使我也责备他了,难怪您深深地责备他。然而在责备中也有值得同情的,只不过不能在信中告诉(你)。事情固然有迹象,然而情理上却没有到传说的那种程度,如果不讲情理就加以责备,那么谁不可以责备呢?曾巩的情况本就这样吗?然而曾巩作为弟弟,在这方面难免没有过失。只因在京师时,我和他没有密切往来;回到江南后,事情已成为过去不必责备,也就不曾用这件事规劝他。曾巩做事果断,很少肯定别人,做事经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标准。这方面我在回江南时曾经规劝过他,曾巩听后就诚惶诚恐。曾巩确实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写了《怀友书》两封,一封自己珍藏,一封放在我家,心里不安,求取相互切磋,免生反悔的心情大致体现出来。我曾说过朋友有过错,不可以绝交,一定要规劝他。规劝他采纳就行了,非要写成文字使自己明白然后才算完吗?那是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或:那(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曾巩的行为,已如前面所说;他以前的过失,也如前面所说的罢了,难道还不能算是贤人吗?

天下愚人多而贤人少,愚人本来就妒嫉贤人,贤人又自己保持操守,不与愚人交往,愚人就更加怨恨了。胸怀嫉妒怨恨之心,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毁谤的。君子中那些在轻信人言方面犯错的人,又进行传播扩大,所以贤人常常多遭毁谤,那些困在下层的人就更是如此了。势力不足以动摇习俗,名义和实际没有教给百姓,愚人容易施谤他,毁谤的话容易流传。凡是说曾巩什么的,必定是那些嫉妒、怨恨、在轻信人言方面犯错的人。家兄没有亲自接近过曾巩,只不过也是道听途说罢了。您却要引用嫉妒、怨恨和道听途说的人的话,凭空推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对于大家喜欢的,必须要深入观察;对于大家厌恶的,必须要深入观察。"孟子说:"全国人民都说某人可杀,(还)不可以;发现他有可杀的罪行,然后才杀他。"匡章,全国上下都认为他不孝顺父母,孟子却对他以礼相待,认为他孝顺。孔子、孟子成为孔子、孟子的原因,正因为他们善于自己保持操守,不受一般人的迷惑。如果被普通人(或:一般人)迷惑,不过是普通人(或:一般人)罢了,他们成为孔孟的特征体现在哪里呢(或:从哪里看他们是孔孟呢)?但愿您看重自己,不要轻率地议论曾巩!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