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一中:2013届高三新课程模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12-12-22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科学?历来就有各种说法。英国现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布莱克特给科学下的定义是:“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尽管这个定义不无偏颇。但颇为新意,在哲学闪光,里面有惊叹号。因为它突出了好奇心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科学,好奇心是科学之母。若从哲学角度看,科学不是别的,它实在是违反常识的一种思路,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投以新的一瞥。

翻开近代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物理学是由伽利略从运动和引起运动的原因这个司空见惯、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的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中找到突破口的。他指出了两千年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条凭常识、凭直觉的思路(推理方法)往往不可靠,因为它有时候会导致对自然基本现象的虚假观念,严重阻碍科学的真正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就是说,当外力被取消时,物体的运动就会停止。两千多年来,从凭借着常识、直觉进行推理的这条思路所得出来的这个力学上的结论,一直被人们当成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真理加以接受。而伽利略的思路:设想在一块坚硬、光滑的平面上,有一块木头。推动这块木头,它便开始滑动起来。不一会儿,木头就逐渐变慢,以至最后归于停止不动。但是伽利略的思路并没有到此了结,而是悄悄地再向前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用较光滑的平面和较光滑的木块再作一次实验,我们就会发现,木块滑动的距离较先前增大了。如果无止境地提高平面和木块的光滑度,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时候,在伽利略的思路上蓦然出现了一个最大胆的飞跃:假想平面和木块都是绝对平滑的,即当所有的摩擦阻力都被我们理想地消除之后,木块就会沿着直线以恒定的速率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从这个理想实验中,伽利略得出了一个极重要的结论:维持物体的速度并不需要外力,改变物体的速度才需要外力。伽利略这个惊世骇俗的科学论断后来被牛顿采用为他的三条运动定律中的第一条,即惯性定律,从而成了经典力学的第一块奠基石。

现代科学的第五项划时代的突破,几乎都是和直觉观点,日常感觉经验背道而驰的,由此看来,所谓科学,实在就是一种不断地混化小我,回复大我,同宇宙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思路。现代科学的这种本质,正符合哲学的原义。这正如黑格尔所说,常识决不是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概念往往是常识的反面。换言之,哲学是对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采取一种批判态度,它是越过狭阻的普通常识从一个更广大、更深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处理事物的方法。科学之所以具有伟力,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哲学这种批判的风骨和气质。爱因斯坦说法:普通日常的感觉实际上无非是18岁以前堆积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大堆成见,而在往后的岁月中,每一个新概念都是在同这堆“不证自明”的概念积累物的搏斗中诞生出来的。

因此,为了攀登科学高峰,在我们举起的旗帜上应写上这样几个大字:从积习的思路和常识中再一次解放出来!

1.下列对于“科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是在国家资助下,科学家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研究的活动

B.那种凭常识,凭直觉进行推论的思路和方法,有时会导致对自然界基本现象的虚假观念的产生,从而阻碍科学的进步。

C.科学研究要取得突破,几乎都是和直觉观点,日常感觉经验背离,必须同职累于个人头脑中的概念展开搏斗。

D.对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采取批判态度,是哲学的风情与气质,也是科学的伟大力量产生的原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外力,而伽利略经过实验证明,物体产生运动并不需要外力,改变物体的速度才需要外力。

B.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从凭借着常识、直觉进行推理的这条思路所得,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看成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真理。

C.牛顿的“惯性定律”被称为“经典力学的第一块基石”,而惯性定律正是来源于伽利略从实验中得出的“惊世骇俗”的论断。

D.为了取得更大的科学成就,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批判精神,摆脱积习,解放思想,挑战常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莱克特关于科学的定义在偏颇之处,但却与从哲学的科学有相似的地方

B.因为凭着常识,直觉的思路,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引起运动的原因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从而严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C.伽利略的科学成就表明,科学就是一种不断地泯化小我,回复大我,同宇宙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思路。

D.哲学是人类考察问题、处理事物的方法,它引导人们越过狭隘的普通常识从一个更广大,更深邃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在这点上,科学与哲学相似。[page]

二、古代诗歌阅读(1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①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卷首(过夏口)云:“一个祢衙客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表迁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未几,奏授著作郎。

谬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又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作者称赏。转司勋郎中,自号“江东生”。魏博节度罗绍威慕其名,推宗人之分,拜为叔父,尝表荐之。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且介僻寡合,不喜车旅;献酬俎豆间,绰绰有余也。

隐初贫,未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支:“钟陵醉刑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与顾云同谒淮南节度副使高骈,骈不礼。骈后为毕将军所杀,隐有题延和阁之讥。又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隐忽来谒,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不复念矣。

隐精书法,喜笔工苌风,谓日:“笔,文章货也。今助子取高价。”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率多借重如此。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节选自《唐才子传》有改动)

[注]①我尚父:即武肃王名钱镠(公元852—932年),唐末节度使,吴越国建立者。②掌上身:相传汉代赵飞燕身经能作掌上舞,于是后人多用“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简傲,高谈阔论  简:怠慢

B.陪从不顾刻相背  背:离开

C.诗文凡以讥刻相背  凡:大都

D.女从帘后窥见寝之状  寝:安静

5.下列六句话,全都表现罗隐被当世之人看重的一项是(3分)

①高谈阔论,满座风生②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③推宗人之分,释为叔父④传食诸侯,因人成事⑤豆间,绰绰有余也⑥士大夫踵门间价,一致千金

A.②③⑥B.①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隐早年怀有远大的志向,却适逢战乱回到故乡,依附钱镠并得到钱镠的赏识与重用,但性性傲慢常常有不得志之感。

B.罗隐在诗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卓异的才能,他的诗被当世的人欣赏,他的文采被人称颂,他的书法也被人争相购买。

C.罗隐的诗文以讽刺为主,写给云英的诗也不例外:因云英说他“未脱白”,他便反唇相讥,“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D.罗隐曾经与顾云一同拜谒淮南节度使高骈,但高骈没有对他以礼相待,后来高骈被毕将军杀死,罗隐却落了个攀附权贵的嘲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

(2)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率多借重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

[注]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此间与元大陵书过往甚密。代宗广德元年(763),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写此诗赠之。②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

8.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5分)

9.“归倬洛阳人,残仲广陵树”两句备受后人赞赏。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林。,。(杜甫《蜀相》)

(2)哀吾生之须臾,,,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page]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槐抱柳

袁省梅

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的表皮,半腰里却被谁挖走了般,凹陷成一个马槽般的大坑。偏偏就在那大坑里长出了一棵柳树,枝条越长越大,夹在槐树横横竖竖的枝条间。风沙把村里村外的树都击打地枯死了,却在槐抱柳跟前没了奈何。

槐抱柳活着,准确地说,槐抱柳也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是槐树的一半,长在槐树怀里的柳树却活的好好的。

这棵树生长在五里柳,是五里柳唯一的一棵树,也是五里柳最老的树。谁也不知道这棵树多少岁了。就像不知道王长信老人多少岁。有人说老人一百岁了,有人说加上闰年闰月该一百多了。王长信老人听了,笑得嘎嘎的,指着村口的槐抱柳说,它肯定知道,你们问它吧。

可是,没人问这棵老树。

人们都很忙。

人们被风沙撵着,忙着搬家。人们说,五里柳不能住了,风沙要把人都给埋了。王长信老人没走。老人说他不走,说,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老人说,我走了,谁管这棵槐抱柳呢?

王长信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自己喝,给槐抱柳喝。

都走了,就剩咱俩了。王长信老人给树浇着水,咯咯笑,五里柳就剩咱俩个活物了。老人把这棵树当成人了。王长信老人浇完树,又去挑水了。村里,地里,老人种了好多棵树苗。老人说,我就不信风沙能跑过咱。老人叨叨着,五里柳不能只有你和我啊。咱得把风沙撵走,得让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得让鸡飞狗跳鸟叫人闹。

一场风沙过后,五里柳又是死寂一片,树苗东倒西歪的,有的连影子也吹刮到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了。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槐抱柳担心风沙把老人也吹刮得歪倒了。沙梁上老人咯咯地笑,我的命硬着哩,不怕。

老人在沙梁上,挖了更深的树坑,把一棵棵倒了的树苗扶起来,压实,浇水。老人说,我就不信撵不走沙,不信这树活不了。

恣肆的阳光里,老人提着铁锹,担着水桶,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在沙梁上忙碌。

槐抱柳安心了,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老人再给老树浇水时,老树就对老人说,您也是一棵树,会走的树。老人咯咯咯咯笑得开心,粗糙的手抚着老树,说,我是树,咱都是树,五里柳要有好多的树。槐抱柳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

然而有一天,老人没有来。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滚着,从东滚到西,老树都没看见老人,老树的每个枝条都耷拉的没了精神。

连着好几天,老树都没看见老人的身影,没有听见老人咯咯咯咯的笑声。五里柳是座空村。老人的笑声在村子的哪个角落,就是在十里外那条细如发丝的河边,老树也能听见老人呼哧呼哧粗重的喘息。老树开始担心起来。没有老人,五里柳就真的完了。老树忧愁地想着。夕阳给五里柳罩了一件金线银丝般的外衣时,老树看见了老人。老人晃晃悠悠地担着水,说,不服老不行了,得叫他们都回来,回来栽树。老树看着老人,满树的枝条都担心地揪扭成了一团。

第二天,老人果然唤来了四五个人。老人和这几个人回到村里。老人摘下一把猩红晶亮的大枣给这几个人吃。那是老人栽种的沙枣树上结的大枣。

老人说,好吃吧?

老人说,不能白吃,你们得帮我栽树。吃一颗枣,栽一棵树。

那些人看着沙梁上的树,说,栽树栽树。我们都栽树。把五里柳的人都唤回来栽树。

老树看见老人脸上狡黠的笑,一层一层地堆积。老人悄悄地给老树说,不急,他们会回来的。五里柳还是五里柳,你信吗?

果然,更多的人来到了五里柳。人们栽树累了,就坐在老树下,望着槐抱柳说,树老成精哩,有槐抱柳护佑着五里柳,五里柳就不会被黄沙埋了。

老树说,老人才是精哩,他是五里柳的精魂。

老人咯咯咯咯地笑着,靠着老树的槽坐了下去。

老树看见老人慢慢慢慢地坐在了它的怀里。

老树用它糙糙的却温暖的“马槽”像抱柳树一样,抱住了老人。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愧抱柳有多少岁,人们不知道:王长信老人有多少岁,人们也不知道,人们都太忙了,没有人有精力去管这样的小事,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B.五里柳的人都走了,只有王长信老人留下了,只是因为他舍不得住了多年的院子房子,舍不得那棵虽历经风沙洗礼却依然屹立的槐抱柳。

C.王长信老人“咯咯的笑声”贯穿了情篇文章,很鲜明地表现出老人的乐观性格,而结尾“狡黠的笑”则写出了王长信老人狡猾奸诈的一面。

D.王长信老人千辛万苦种上的沙枣树终于结果了,被老人唤回的四五个人吃了老人从树上摘下的枣后,看到希望,决定留下来栽树。

E.文章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抱柳对王长信老人的担忧,期待、呵护,槐抱柳以见证者的身份见证了王长信老人在五里柳所做的一切,并赞扬了老人是五里柳的精魂。

(2)文章开头三段较详细地写了槐抱柳有什么特点?开头写槐抱柳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王长信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结尾写道:“老树说,老人才是精魂,他是五里柳的精魂”,请你结合文章,陈述你对“精魂”的理解,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帧画面,一架时光机

每个人都是一个窗口,我是从来不惧怕这个社会的,不惧怕跟这些东西接触,既然它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你可以去了解它。

——贾章柯

我是一个在山西汾阳县城长大的孩子,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被称为“一位来自民间的导演”。我的父亲原来在县城里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回老家,在农村教了很长时间的语文。很多亲戚到现在都还住在乡下——这样一种农业社会的背景,带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一直愿意承认并珍视这一点。

后来很多人问我,是怎样的机缘,让我这样一个来自“基层”的人,想要去当一名导演?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如果非要有一个直接的契机,那就是1990年,20岁的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土地》。

那时我人在太原。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家电影院,我就去看了——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竟然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一下子就被电影表现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所震撼,因为我就是在那样的黄土高坡上长大的。可令我惊叹的是什么呢?是电影这种表达方式,所具备的包容性和可能性!除了视觉、听觉,它还有时间性,可以让你通过一个时间段,传达出非常丰富的生命体验。于是我决定,我要搞电影,我要考北京电影学院!

可是,当时的我是个什么状态呢?已经从汾阳出来,和几个想考美术院校的朋友住在太原南郊的许西村——没错,是美术考前班,我当时的想法简单无比,就是想考美术院校上个大学。我在山西大学的美术考前班里报了名,每天上半天课,想着大学毕业后能进一家广告公司搞搞平面设计。

太原的住地在一个铁路边,邻居里有农民、水果小贩,跑长途运输的卡车司机。那些日子里,我有过任何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讨生活的人,都可能会有的经历,啥都做过,给商家写美术字,给饭店画招牌什么的……尤其是当你睡到半夜三更,被人毫不客气地叫起来接受盘查时,你会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社会现实——在这个城市,你没有户口,没有正式的工作单位。在他们眼里,你就是所谓的“社会闲杂人员”。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存空间,令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要去迷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机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所以,当我坐在前往北京的车上时,心情除了期待,还有一种“壮志凌云”。那天,连父母也到太原来了,还特地让他们的朋友开着一辆桑塔纳送我一程。要知道,90年代初私家车刚盛行,这种突如其来的“礼遇”,也给我未来的电影之路,莫名增加了一种“负重感”。怎么说呢?如前所述,比起在学校里受到过的那些教育,早年成长的“街头生活”才是我更庆幸并珍视的部分。一些生活在普通人身上的、一种深藏在中国民间的文化渊源,一直留藏于我心间。这方面,不但是我的父母,还譬如说我的“奶妈”,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灌输了我一种处世的态度。我记得“奶妈”一直对我说:为人要讲义气,待人要厚道,对父母要孝顺,遇事要勇敢。对她来说,这些道德就是一些非常实在的日常行为准则,是一种根植于她人性中的善良。她没念过什么书,但是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很深的教养,这种教养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得自于一种世代相承的民间传统——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我总感到,文化和书本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有的人确实读了不少的书,看上去好像挺有学问,但是这种所谓的学问,除了增加了他傲视旁人的资本外,并不能实际地影响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在那些人的眼里,知识就跟金钱一样,只是一种很实用的流通工具。我觉得在“奶妈”身上,我看到她的文化,其实更有尊严。

因此,我接触了电影,便尝试表现个体的生命尊严。可是,我在电影学院的几年里却发现,真正以充沛的感情,来记录这个年代变化的影片太少。整个国家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性转折时期,却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人来做这样一种工作,我觉得,这种状况对于电影人来说,实在是一种耻辱——起码从良心上来讲,我也觉得应该要去做一个真真切切反映当下氛围的片子。

后来,有了《小武》、《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我的电影多以小城镇小人物为主人公,小人物代表中国时下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中国整体社会的缩影。电影讲述着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希望能给世界影坛划上了“平民化”的烙印。例如《三峡好人》记录了三峡拆迁时期卑微平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一个城市的倾覆。平缓的镜头里,是老旧的,到处被拆的房子,朴素的三峡人,简单的对白,对白前低下头去沉默。

我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归宿”在哪里,我只希望我的电影可以构成一个时代的过程——虽然是片面的、个人化的时代。我二十多岁才从这个环境里面出来,我觉得我就是这里面的,如果从社会学概念来说,我觉得我一直是这个人群的,我没有脱离开,我希望,它是完整的。我希望我所呈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一架时光机,多年之后,观众再看我的电影,还能够感受到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个导演眼中的变化中国。这就是我的理想境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记中的“这些东西”,指的是作者在太原时段作为一名“社会闲杂人员”痛苦的经历。

B.《黄土地》中所表现出的令人震撼的黄土高原,是作者从小长大的地方,是他内心愿意承认并珍视的一种农业社会的背景,因此这部电影也就成为作者走上导演道路的一个契机。

C.作者的电影多拟小城镇小人物为主人公,讲述着这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城市变化,因为他在山西小县城汾阳长大。

D.“街头生存”的生活,使作者明白到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赖于他们,才能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

E.在文中,贾樟柯自述了他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历程,以及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他表现出对中国现实的强烈的人文关注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6段中“负重感”一词的含义。(6分)

(3)纵观全文,哪些因素促使作者走上“平民化”导演之路?(6分)

(4)请就你对“文化”“理想”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page]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这种不文明行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能作壁上观,要及时制止。

B.虽然送礼给上司是条让他尽早升职的终南捷径,但是他更愿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公平竞争去获得这个职位。

C.在制定班规的主题班会上,许多同学认为进校园必须穿校服,不能使用手机等规定都是过时的金科玉律,不应该再列在班规中。

D.在公司面临被对手恶意收购的危急时刻,总经理还在瞻前顾后,期期艾艾,最终把公司推入了绝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未来“辽宁舰”航母的实验和训练将会以编队形式来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航母舰队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舰长,而是整个舰队或编队的指挥官,或作战群的司令员。

B.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少走弯路。

C.即将在昆明举行的国际观赏苗木展会,云南地方特色苗木突出亮点,参展的16个州都精心挑选了当地特色观赏苗木,共同打造云南特色观赏苗木品牌。

D.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将于下月26日举行新能源电动公务车试点示范工作。

15.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语句填写顺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宰”一般人都知道,义为屠杀牲畜、家禽。那么“宰相”怎么会用这个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字呢?。,。,。。

①早期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于主宰权②由于这种仪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宗教意义③因此,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出现的许多重要官职的名称,便均以“宰”字有关,如“太宰”、“少宰”等。④原来,杀牲祭神这种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⑤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⑥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同时又是这个部落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

A.②③④①⑤⑥B.④①②⑤⑥③C.④②⑥①⑤③D.①②⑥④⑤③

16.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微信是某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该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这款款件。这款软件能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它还支持多人群聊。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是完全免费的。

17.仿照下面示例,以“未来”为话题,再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对于春天来说,秋天就是未来,想要有一个丰硕的秋天,春天就要辛勤耕耘。

六、作文(60分)

18.新大学生入学在即,在北京中关村某电子卖场,一名女孩看上了“苹果三件套”,而对超过2万元的花费,母亲则表示吃不消,这名女孩就扔下一句:“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扬长而去,气得母亲掩面而哭。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立主意;②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