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中学:2013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12-12-08

第I卷(18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到文学的自觉问题,毋庸置疑,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作家个体创作时代的到来,在他之前,主要是群体创作,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出现文学的全自觉,只能是半自觉状况,文学与政治、伦理尚未分离,这从屈作中强烈的怨刺精神可以看出,当然,我们无法抹杀屈原作品的独创性,但其“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的创作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说明文学实现了自身的觉醒,毕竟在彼时文学还是具有工具性。

如果说屈原的作品还只是文学的半自觉状态,那么先秦两汉的文学创作就更称不上是全自觉状态了。这个时期,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学园地内貌似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实则堪称纯文学作品的寥寥无几。而到了两汉,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文坛上也是一片空泛言志,歌功颂德之声,即便是出现某些述情之作,也难摆脱“刺讥”、“言志”之窠臼。文学的真正觉醒当推曹魏建安文学之后,尤其是建安风骨对文学的觉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何谓“建安风骨”?简言之,就是建安文学的抒情性、凝练性创作特征。具体而言,则主要是诗歌领域内实现了从空泛言志诗向抒情五言诗的转型,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实现了由表现外在的政治功利,向内在的情感抒情的转型,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文学观念、诗学观念的转型。

文学个体自我意识成熟和独立。真正的文学创作个体应该具有独立的审视视角和评判价值,而不是违心地附和的“御用文人”,创作个体应对世态人生、社会黎民、个体内心真实情感满怀关照和同情。先秦两汉的作品大多空泛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创作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成熟有关的,当然政治因素也难逃其咎。当文学史发展到建安"三曹七子"那里时,文学个体的自我意识真正取得了独立,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在曹氏父子那里也遭到了深重打击甚至全部被推翻。曹氏政权很重视文学艺术,“雅好诗章”,但这里的重视并非把文艺当作政治的附庸和工具。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而“文学的自觉,最终也还是要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两汉时期,“依经立论”现象严重,这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因此彼时作品大多空洞,有肉无灵。建安时代则不同,思想通脱,反映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领域,在审美追求上,则经历了“缘情绮糜"对“质木无文”、“辞达而已“的取代,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审美感受。

文学理论系统形成和文学地位逐渐独立。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文学理论尚无系统,大多散见各处;两汉时期虽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述,但大多“依经立论”,真正意义上把文学作为文学自身来看待评论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可以说,这是对文学的第一次“正身立名”。

(摘编自董燕玲《论建安风骨与文学自觉》)Www.KaO8.C

1.下列关于“文学自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个体具有独立的审视视角和评判价值,不是违心地附和的“御用文人”。

B.文学个体对世态人生、社会黎民、个体内心真实情感满怀关照和同情,文学与政治、伦理分离。

C.文学个体表现出像屈原那样“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的强烈的怨刺精神。

D.文学创作自觉地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而不是“依经立论”,“质木无文”,“辞达而已”。

【答案解析】C(说明文学尚未完全实现自身的觉醒,还是具有工具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标志着作家个体创作时代的到来,但他的创作还是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B.先秦两汉的文学创作虽然称不上全自觉状态,但是较屈原作品的半自觉状态还是有一定的进步。

C.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繁荣景象下并没有产生出多少具有自觉追求的纯文学作品来。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文学创作更沦为空泛言志、歌功颂德的政治附庸。

【答案解析】B("先秦两汉较屈原作品的半自觉状态还是有一定的进步"错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由表现外在的政治功利向内在的情感抒情的转型是建安风骨的重要特征之一。

B.先秦两汉的作品大多空泛无力,除了创作个体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外,政治因素也难逃其咎。

C.文学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以及文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和文学地位逐渐独立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真正到来。

D.建安风骨对文学的觉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此后得到“正身立名”的文学便不再会沦落为御用工具了。

【答案解析】D("文学便不再会沦落为御用工具了"说法错误)[page]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  存:抚恤

B.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  延:招纳

C.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  直:正直

D.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穰:丰年

【答案解析】C(只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邑廉平不苛的一组是(3分)()

①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②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③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⑤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⑥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解析】A(②朱邑的政绩④朱邑举荐贤才⑥百姓祭奠朱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邑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

B.张敞写信给朱邑劝他举荐贤才,朱邑很感激他的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C.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

D.朱邑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廉洁有节义,并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其父亲。

【答案解析】B(有很多人得到朱邑的帮助)

第Ⅱ卷(共132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5分)译文:

(2)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5分)译文:

【答案解析】(1)(5分)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或私事)和他结交。(评分点:笃:深厚;但:然而、但是;以:介词,拿。每点1分,句意正确通畅2分)

(2)(5分)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而后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举荐而后才能被信任。(评分点:虽:虽然;进:"被任用"或"被提拔重用";信:被信任。每点1分,句意正确通畅2分)

附:文言文翻译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府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的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和他结交。天子很看重他,朝廷官员也很敬重他。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这僻远难治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向哪里施展?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象灾荒之年吃糟糠都是甜的,丰年的时候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信任。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用来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操,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凶难,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没有中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分)答:

【答案解析】(5分)方面:"新著雨"、"欲开时"(2分)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3分)

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答:

【答案解析】(6分)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2分)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2分)

情感: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2分)

附:郑谷《海棠》诗鉴赏。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春风仿佛着意吹来一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染红她,打扮她。难怪惹得诗人郑谷为之销魂,禁不住要携酒对赏,赋诗称赞了。

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此时此刻,诗人惊讶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人们知道,海棠未放时呈深红色,开后现淡红色,它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唐人誉之为"花中神仙"。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末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前人谓"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正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3),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诗经·氓》)

答案解析】(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乘彼垝垣载笑载言[page]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⑥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⑨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答案解析】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C梁并非过谦之辞;E心理描写说法不当;A激发学生并非陈有意为之)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答:

【答案解析】①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每点2分)

(3)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分)答:

【答案解析】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⑥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任意写出3点得全分,每少一点扣2分,扣完为止)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答

【答案解析】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2分)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1分)

启示:以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page]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耸人听闻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美国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难以自拔,军队撤离时间一拖再拖,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D.现在有很多文化遗产管理者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

【答案解析】(2分)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处应用"骇人听闻")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去冬一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旱严重,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

D.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2分)A(B主语残缺;C搭配不当。"加强"改为"解决","和"之后加"开展"一词;D.后续句主语残缺,应加上"这一政策")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在艺术的审美中,客体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离开了客体就无从说明主体的思维、感觉的发展,。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①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②也是主体的发展过程③是客体的发展过程④它又影响主体⑤而离开了主体也无法说明客体的变化⑥凭着它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A.②④⑥⑤①③B.④⑥⑤①②③C.④⑥⑤①③②D.⑤③①④②⑥

【答案解析】(2分)C(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分析)

15.画家坤峰先生的水墨画《竹》是画坊名品:三株竹,淡泊典雅,交错有致,挺拔向上;下有数枝竹枝和无数竹叶,或浓墨重抹,或轻描淡写,尚且似有微风摇曳,观之栩栩如生。作者名之曰"清影翠叶"。当代书法家周慧珺为这幅画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残破,不得辨认,下联是:"朝曦夕照得清晖"。请根据画面和上联含义,在下列四句中选一恰当的上联。(2分)()

A.秋山春雨闲吟处  B.水流花谢两无情

C.暮鼓朝钟自击撞  D.轻风细雨见高洁

【答案解析】(2分)D(从内容、结构方面考虑)

16.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信息,给京剧拟写定义。(连标点在内不超40字)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剧。清乾隆五十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壶、和春、春台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剧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3分)答:

【答案解析】(3分)京剧是产生于北京,由徽剧融合汉调、秦腔和昆曲演变而成的一种传统戏曲(或"京调"、"京戏")。("京剧是——戏曲"1分;"由徽剧融合汉调、秦腔和昆曲演变而成"2分。超字数扣1分)

17.在下面语段中补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妥当。(3分)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Www.KaO8.C

,;

,;

,。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答案解析】(3分)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

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每句1分,内容妥当,句型相同或相似即可)

18.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20字(3分)

随着资源性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型产业,不断祭起“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法宝,将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战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例如,最近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制定了钢铁保障措施方案,不惜与全球钢铁工业开战。近年来,全球每年均发生近千件“反倾销”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资源性产品的。近年来欧盟、美国针对中国有色金属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就有钼铁、铝箔、镁粉镁粒、氧化锌等4起,涉案金额达5亿美元。

答:

【答案解析】(3分)发达国家加剧资源性产品国际贸易战("发达国家"1分,"资源性产品国际贸易战"1分,"加剧"1分。超字数扣1分))

19.以“文化快餐”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内容不许增减。(3分)

高雅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改革开放后

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正不知不觉地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

【答案解析】(3分)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千奇百怪,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正不知不觉地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2分)高雅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1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提起中国文化符号,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孔子、长城,还是鸟巢、京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公布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前20项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黄河、《论语》、圆明园、文房四宝、敦煌莫高窟、《史记》、造纸术、古典诗词和京剧。

如果让你从以上20项中只能选一项,你认为最能胜任“中国文化符号”的是什么?为什么?他(它)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可以写你的见闻、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写作(60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拟题目扣2分。出现错别字,3个扣1分,重复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④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⑤判偏题的,只能评四等,"发展等级分"一分不给。

⑥不足400字的,只能评四等,"发展等级分"一分不给。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