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一中2011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牛课网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11-12-25

第Ⅰ卷

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8小题,共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葺(qì) 水裔(yì) 欢谑(nüè) 蕙櫋(mián) 锦官城外柏森森(bó)

B.踯躅(chí) 回眸(móu) 乾坤(kūn) 皓腕(wǎn) 红藕香残玉簟秋(diàn)

C.女娲(wā) 衣袂(mèi) 坼裂(chè) 箜篌(kōng)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D.聒噪(ɡuō) 戎马(róng) 雪霁(qí) 神妪(yù)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

2.下列词语、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城阕 辗转 聘望 绸缪 还乡需断肠

B.纤尘 捣衣 萧湘 栖隐 三顾频繁天下计

C.清冥 悸动 轩冕 寂廖 粟深林兮惊层颠

D.迤逦 逶迤 潺湲 东菑 雕栏玉砌应犹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我们在跟随诗人一路上天入地,目不暇接之际,能感受到诗人潇洒出尘、耿介、孤高的气概。

B.白居易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C.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其风格颇接近李煜,多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往往让读者不堪卒读

D.自中唐开始,杜甫就被称为“诗圣”,宋人对他更是推崇备至,谓“杜甫集开诗世界”,后人似乎从任何角度都能从中各取所需。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各种后人现存的史传材料和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B.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C.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和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第一步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D.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南朝梁沈约开始,中国诗人渐渐有意识地讲究诗歌的格律,尤其注意区分平仄,到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称律诗。词曲的格律,则比近体律诗要更严密、复杂。

B.西晋时期,文人创作走入低谷,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而谢灵运则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C.晚唐五代,文人词得到了长足发展,以晚唐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

D.词在唐代开始发展,至宋代柳永、苏轼登上词坛,宋词便另辟门径。柳永的词打破了前任“词为艳科”的旧传统,题材广泛,将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等诗中常见的题材引入词中,气象阔大,豪放飘逸。

6.对下列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有了浓情,在景语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之极。

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今之萧条,是写景,写出了“城”的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竿翠竹,一支横笛,生命简约如此,简约到一支竹笛。游子吹,__。闺中少妇吹,__。征人吹,__。诗人吹,__。

①是思君令人老②是思发在花前③是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白鸟成行忽惊起④是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8.对下面律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page]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一11题。(3小题,共9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9.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10.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C.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 振:奋起,振作 B.李邑奇其材 奇:奇怪

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 徙:调职D .遁还,客巴西 遁:逃走,逃逸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常侍帝

B.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计10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3分)译文: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3分)译文: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分)译文:

四、诗歌鉴赏和默写(共20分)

16.(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我们学过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对韦庄有一定的了解。《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为何说“台城柳”“无情”?(2分)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本诗画面优美,引人入胜,请置身诗境,抓住词中主要意象,运用想象与联想描述诗中画面,并结合景与情的关系,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17.默写题。(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共10分)

①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②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③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⑤荪壁兮紫坛,_____。___,辛夷楣兮药房。(《湘夫人》)

[page]

五、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静静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8.(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③自然段中“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一句的含义。(2分)

(2)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9.“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3分)

20.“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静静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句中的“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21.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4分)

六、作文(60分)

22.古典诗歌中不乏包含生活哲理的诗句,请从下面的诗句中任选一句,揣摩其蕴含的哲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page]

醴陵一中2011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

题次1-14答案CDCBDABBCDCBBA

15.文言文翻译(每小题3分,共9分)

(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大意1分,窃、怜各1分)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素、耻、摘各1分)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被动句式1分,益骜、自修各1分)

四、诗歌鉴赏与默写(20分)

16.古诗文鉴赏(10分)

(一)(1)参考答案:因为六朝繁华已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答出台城柳色依旧蓬勃茂密,反衬台城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无限伤感亦可。)(手法1分,柳的特征与效果1分)

(2)参考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出诗人所处时代特征,由此生发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二)参考答案: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微雨笼罩,那透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披离的蔷薇、双双戏水的鸳鸯的景物一组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清幽 而妍丽的画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景是美的,但乐景中隐含淡淡的忧伤,“无人看微雨”意味着诗人独自观雨,他是何等的百无聊赖;菱叶、浮萍、鸣莺,蔷薇是诗中人在细雨纷纷之下的无奈选择,再加上戏水的成对鸳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17.默写(10分)(略)

五、现代文阅读(19分)

18.(1)参考答案:“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蓑衣代表的一种志趣清雅、潇洒逍遥的生活状态。(2分)

(2)参考答案: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蓑衣所代表的志趣清雅、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的欣赏。(4分)

19.参考答案:“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的生活。(3分)

20.参考答案: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6分)

21.参考答案: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4分)

六、作文(60分)22.(按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下一篇:江西省丰城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