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牛课网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11-12-25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

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的文化内涵。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结构,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构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何镜堂说。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耸立在万国建筑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红色的斗拱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力。(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上海世博园中“中国国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的中国馆,不仅有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

B.国家馆独特的外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意味着“鼎盛中华、富庶百姓”。

C.耸立于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造型独特,挑空设计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

D.中国馆屋身的最上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并支挑着伸出的屋檐的斗拱,充满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味,是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下列关于传统手工技艺“三斩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斩斧”作为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

B.其名称源于为取得最终的纹理效果而需要的人工剁斧的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

C.在中国馆台阶的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上万刀之多,可见其技艺之精细。

D.石材表面凹槽细密美观,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能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主题,凭靠的就是其特有的建筑构建和艺术外观。

B.我们的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是因为西方的斗拱只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而非一个艺术的构建。

C.中国国家馆的挑空设计突破了数千年来的“城墙”思维,代表着内敛而封闭的文化的积极调整,也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的有效成果。

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完全得益于各国国家馆的建筑都做到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

[page]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

C.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 D.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嘱托)

5.下列选项中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固一世之雄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而今安在哉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成为下文苏轼抒发建功立业豪情的依托和凭借。

B、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由“变者”观之还是由“不变者”观之。

C、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意识到“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最终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

D、作者以旷达的胸襟和人生态度,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远的情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词的下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初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赋》

④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⑤,欲辨已忘言。《饮酒》

⑥,洪波涌起。《观沧海》

[page]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清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2)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3)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4)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5)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6)“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7)“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31)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2)“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12.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1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3分)

14.文中画曲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00字)(4分)

[page]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成就已超过了老师,真可说是青出于蓝。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孩子一声不响转身就走了,行为如此反常,真叫人莫名其妙。

D.将军侧身而立,静心倾听,那歌声在战鼓和号角声中仍然不绝如缕,充满思乡之情。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为避免“两代人的矛盾”不产生激化,双方应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D.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1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梅暗香浮动,幽幽地飘香在千年的古诗里。“____”,我感受到你的独领风骚;“____”,我体会到你的坚贞不渝;“____”,我感悟到宋人的辩证思维。

①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18.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型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颤)chàn动 淇水汤汤(shāng) (夹)jiá袄 没精打采

B.(譬)pì如 (涸)hé辙之鲋 (茎)jìng叶 再接再厉

C.葱(茏)lóng 白头偕(jiē)老 葱(茏)lóng 急不暇择

D.(宁)nìng愿 于(yú)嗟鸠兮 (创)chuāng伤 雨雪霏霏

19.“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1)是苹果公司的商标。10月5日,苹果公司执行总裁乔布斯逝世。随后,有网友将乔布斯的侧脸加入原有商标,制作出另一个图标(图2),该图标受到广大网友热捧。请谈谈你对图2创意的理解。(3分)

.“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是苹果公司的商标 将乔布斯的侧脸加入原有商标

五、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村子遇到地震,许多人只能同聚在一口锅里吃饭,富翁用金碗盛着吃,穷人用瓷碗盛着吃,一个乞丐干脆直接用手抓着吃。于是,用金碗的富翁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瓷碗的穷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抓饭吃的乞丐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饿呀!”

是的:生活的本质是你吃的是饭,而不是盛饭的碗,真正的高贵是你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而不是举起了华贵的碗。

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page]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2B3C4D5C6A789

11.C(3分)【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2.(4分)①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1分),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②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

③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2分)。

【评分参考】答对其中1个要点,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作者运用细节描写,①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2分)②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2分)

【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归出外摘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节守让人敬佩。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

其他:穷困是一块试金石;气节比金钱更重要;人穷但要追求清白;人穷更要有骨气等。

【评分参考】①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2分)。②结合原文谈理解(2分)。③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2分)。言之成理,分析深刻,可得满分。④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15.B(九牛一毛: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此处可用“杯水车薪”)

16.D.(A.少主语,将“由于”调至“青少年”后B.两面对一面C.否定不当,造成语意混乱。“避免”的应为“矛盾激化”,故应去掉“不”,据《十八岁和其他》文句改编。D句见第四专题导语)

17、B 18.A.

19.言之成理,即可给分。(3分)

20.立意提示:从富人和穷人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贵贱之分取决于有无高尚的灵魂,而不是物质的多寡”;从乞丐的角度,可以提炼出“人生的幸福在于本真”。

下一篇: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