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牛课网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11-12-25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锁钥/钥匙 露马脚/露宿风餐 供给/家给人足

B.菲薄/芳菲 倒春寒/翻江倒海 犄角/掎角之势

C.纰缪/绸缪 血淋淋/狗血喷头 风靡/靡日不思

D.场所/场院 发横财/横行霸道 连累/罪行累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学者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的命运,这个影响巨大的节目目前已经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甚至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B.目前,引进版图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不忍卒读,不仅对阅读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

C.张爱玲小说中运用的古典诗词受到普遍关注,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奇词妙语,锦心绣口;有人认为是陈词滥调,无病呻吟。

D.一手钱一手货,不会给供货商带来资金压力。因此,有很多不堪重负的供货商开始看好这一锤子买卖,从大超市分流出一部分商品供给这些中小超市甚至有的全部转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相信,只要中美双方把握大局,抓住机遇,加强交往与合作,注重沟通与协调,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两国关系就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B.《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刊登教学一线老师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做人的文章。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导致酒精上瘾的关键,这种“快感神经递质”的分泌,可使人强烈地产生生理和心理满足感。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①②④③⑥⑤B.⑥⑤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⑥⑤D.⑥⑤①④③②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5.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D.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艺大众。

[page]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乃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后汉书·耿恭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赍:赠送

B.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 殁:杀死

C.恭乘城搏战 乘:顺着

D.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 固:坚守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耿恭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②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③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④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⑤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走之⑥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

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师投降后,设置西域都护,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到任后,传檄乌孙国,宣示大汉威德,乌孙王派遣使者进献名马,并送儿子入侍汉朝。

B.匈奴攻破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耿恭凭借涧水据守疏勒城,用强弩发射毒箭杀死大量敌兵,又招募数千人直冲敌阵,匈奴骑兵被迫撤走。

C.车师背叛汉朝后,与匈奴一起进攻耿恭,耿恭处境艰难,粮食吃完后,就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他与吏士们上下齐心,同生共死。

D.耿恭在范羌救援下回归,路上遭到匈奴兵追击,他们且战且走,到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到达洛阳后,耿恭被授予骑都尉之职。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5分)

(2)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5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散曲,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湖南长沙改任湖北荆州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这两首诗描写的旅程,在时间顺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意象,作简要分析。(4分)

(2)《西江月》上片和《沉醉东风》开头四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两首词都描写了一幅潇湘秋景图,但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王欲行之,。(《齐桓晋文之事》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孟子》)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

欲速则不达,。(《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page]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大美西藏

王宗仁

我有过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到西藏的人生经历,常常有朋友问我,去过西藏和没去过西藏的人,都为西藏旷世绝伦的美所折服,你告诉我西藏到底美在哪里?

地处地球之巅的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酷寒缺氧,飘雪的日子覆盖着四季,那里的雪山、冰川、峡谷和冰河湖泊弥漫着古老的神秘,蕴藏着深邃的景观。在西藏,一些重复的东西始终重复着,接连不断,比如暴雪断路,比如天葬轮回,比如经文旋转……我每次一翻过唐古拉山踏进西藏的门槛,就自然而然地有一种来到人间最后一块净土的宁静阔远的感觉。有时一朵白云一片雪花就能把我醉倒。真的,当我置身于西藏的山水中时,往往有一种一脚此生、另一脚彼世之感,竟然忘了归途。

西藏之美,美在草原。藏北草原,亦称羌塘草原。浩荡无边的草浪不断地涌来倒去,西藏的春天就是被这藏北的青草一针一线地缝在了永冻层上。它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其实大还在其次,主要是它的富饶。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有异常丰富的资源。药材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藏红花等,珍稀野生动物有存世很少的藏北野驴、藏羚羊和野牦牛等,矿藏有黄金、锑矿、铜矿、硼砂等。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像晶亮剔透的围墙绕它而立,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犹如两根飘逸的丝带贯穿整个草原,紧凑而妥切地勒在它的腰间。蓝天白云之下,是茫茫草海和镶嵌于草原的曲曲直直的河流溪水,那水是静的,几乎不流动,清澈见底,倒映着雪峰、碧空、彩云,真是一幅天地合一山水合一的宁静、和谐、壮美的画卷!汽车和火车并驾齐驱开过来了,悠长嘹亮的车笛叫醒了牧村,叫醒了草场,叫醒了长鞭!初春,看一颗草粒如何悄悄萌芽;盛夏,看一望无际的草浪浩浩荡荡地涌向天边。

西藏之美,美在阳光。我是去了西藏多次之后,才真正地体悟到为什么拉萨被人们称为日光城。那是一个盛产阳光的地方,我们把整个西藏都称为日光圣地也不为过。每天早起的雄鹰将那苍劲的翅膀在唐古拉山巅一斜,太阳就轻轻地跃出来,温暖了西藏的每个角落。雅鲁藏布江最先溅向一片露水般湿润的阳光。西藏太阳的颜色与别处不一样,是橘黄色的,镶着淡淡的红边的浅黄。看上去绝不晃眼,柔柔的,酥酥的,暖暖的,爽心悦目,美!阳光下,牧业兴旺,糌粑飘香,佛光灼灼,还有静立在山顶的和平哨所。

如果有幸遇上藏家人晒浴的日子,你不妨静静地躺在拉萨河畔的茸茸草滩上,舒展四肢,嘴里含一块酥油糖,让阳光从身上脸上轻手轻脚地滚过,先是抚醉了你,接着抚化了你。这时你得到的是一种最时尚的物质享受与最纯粹的藏族风情合二为一的精神享受,领略到的是藏地新生活的甘甜!

西藏之美,美在青稞酒。这样的场面我们在屏幕舞台和文艺作品里经常会看到:藏族同胞双手捧着酒碗,高高举过头顶,与一条洁白的哈达同时献给尊朋贵客。客人双手接过酒碗,轻轻呷一口,主人立即给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第三次必须一饮而尽,才不为失礼。那酒便是青稞酒。青稞酒是藏家人男女老少酷爱的饮料,婚丧嫁娶和节假日都必不可少。豪饮,在西藏无论是牧区还是城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夏日的草场上,冬天的火炉旁,“一心敬”“六连升”“八匹马”……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那些肤色被高原紫外线照射得黑里泛红的藏家汉子们,温上青稞酒,频频举杯,痛快畅饮,一醉方休。醉中的汉子额头上那似刀刻出来的额纹,更能彰显出藏家民族的强悍。游牧人最喜骑马饮酒,一手举杯,一手抓缰,真乃酒气冲天,马蹄踏香!

西藏美在哪里?这是一百个人会得出一百种答案的问题。布达拉宫的千盏佛灯不美吗?造山运动喷涌起的珠穆朗玛峰不美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美吗?被人誉为天上绿宝石的纳木错湖不美吗……归根结底,最美的还是创造了美的西藏各族人民。只要你走近那些穿着氆氇袍、蹬着长筒靴、挎着镶有绿松石藏刀的藏胞,你就会得到许多故亊,明白许多事情,获得许多营养!

14.以“我有过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到西藏的人生经历”开篇,有什么用意?(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在西藏,一些重复的东西始终重复着,接连不断。(3分)

(2)往往有一种一脚此生、另一脚彼世之感,竟然忘了归途。(3分)

16.文中第3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17.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6分)

六.(15分)

18.下面十二句话,是写古代文人的六副对联的上下联。某学校校刊准备开辟文学专栏,请你从下面的十二句话中挑选八句话,组成四副最恰当的对联,分别送给陶潜、杜甫、李白和李煜四位文人的专栏作为它们的通栏标题。(只填序号)(4分)

(1)千古忠贞千古仰(2)向月楼中吹落梅(3)万缕愁绪名悔心(4)湖光山色如眼底(5)一生清醒一生忧。(6)浣溪石上窥明月(7)歌咏总带忧民泪(8)偶尔城市羡华轩(9)颠沛仍怀爱国心(10)万家忧乐到心头(11)千般无奈思故国(12)平生胸中羞五斗

送给陶潜专栏:上联______,下联______。

送给杜甫专栏:上联______,下联______。

送给李白专栏:上联______,下联______。

送给李煜专栏:上联______,下联______。

19.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40.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2分)

答:①②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0.请大胆想象,写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文章”“改变”和“镜子”三个词语,语句要求通顺,有一定的文采。(字数要求在50字左右)(5分)

七.(60分)

21.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车上的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按常理,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而这对情侣却说:“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这句话是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善恶、美丑、高下之分,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请以“心灵的拷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page]

广西柳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A.yuè/yàolòu/lùjǐ/jǐB.fěi/fēidào/dǎojī/jǐ

C.miù/móuxiě/xuèmǐ/mǐD.chǎng/chánghèng/hénglěi/lěi

2.C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辞优美。A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多指民族、国家局势。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D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

3.AB成分残缺,在“文章”后加“的栏目”。C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D语序不当,应为“产生强烈的生理和心理满足感”。

4.D注意抓住“这种形象”“这些建筑形象”“反过来说”等指代、暗示性的词语。

二.(12分,每小题3分)ks5u

5.C此项是对“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不是谈“文艺大众化”的。

6.D概念理解错误,“艺术对象”就是艺术作品。

7.A从原文中看,“根本误区”应该指文艺家,“放弃精神坚守”,而不是指“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三.(12分,每小题3分)

8.C乘:登上

9.C①非军事方面⑥只是一般的军事安排

10.B用毒箭射杀敌兵是在守卫金蒲城时发生的

四.(23分)

11.(10分)

(1)恰逢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赶走了敌人。(5分,“会”“崩”“畔”“厉”“走”五个得分点,译对各得1分,“崩”翻译时注意得体,应翻译成“驾崩”,不要译成“死了”。)

(2)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5分,“屦”“形”“容”“已”“易”五个得分点,译对各得1分,“已”通“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以及”)

附参考译文: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耿恭年少时就死了父亲,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有将帅之才。永平十七年(74年)冬,骑都尉刘张率兵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司马,耿恭与奉车都尉窦固及堂弟驸马都尉耿秉破降车师。破降车师后,朝廷重新开始设立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就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耿恭到任,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国,宣扬汉室威严和恩德,乌孙国中,从国王大昆弥以下,都非常高兴。派使者向东汉朝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耿恭就派使者携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入侍汉朝皇帝。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派司马带兵三百前往救援,路上,遭遇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北匈奴杀死车师国的后王安得,又转兵攻打金蒲城。耿恭亲自登城,与敌作战。他让部下把毒药涂到箭镞上,向匈奴兵喊话:“我们汉军的箭是神箭,那些中箭的人创口一定有怪异情况发生。”喊完,就拉开强弩发射毒箭射击敌人。匈奴兵中箭的人,看到自己的伤口都因毒热而迅速溃烂,于是大惊失色。正赶上天降大雨,耿恭乘着风雨大作,率众出击,杀死杀伤大量敌军,其余敌军惊恐万状,纷纷说:“汉兵像神一样,真太可怕了!”于是解除包围,退兵离开。耿恭认为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坚守,五月,于是引兵据守疏勒。七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先锋数千人直闯敌阵,匈奴骑兵逃散败走。

当时,焉耆、龟兹联合进攻,杀死了汉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也在柳中包围了关宠。恰逢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赶走了敌人。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几个月后,汉兵粮食用完,陷入困境,就煮弓弩和铠甲,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与士兵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由于缺乏粮草),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了几十人。单于知道耿恭已困顿不堪,一心想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你如果投降,就封你为白屋王,并且把美女嫁给你做妻子。”耿恭先假意应允,将单于使者骗上城来,亲手将他杀死,在城上烧烤他的肉吃,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号哭着离开了。单于大怒,进一步增兵包围围城池,但始终未能攻下。

当初,关宠上书请求派兵来救。当时肃宗刚刚继位,于是招来公卿一同商议。就派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征调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七千人,于建初元年(76年)正月,到柳中进击车师。北匈奴见势遁逃,车师国又归降了汉王朝。

先前耿恭曾派遣所部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随王蒙的军队出塞。范羌坚决请求返回迎接耿恭,诸将不敢前进,无奈王蒙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去营救耿恭。范羌从天山北道进军,遇大雪深丈余,军队勉强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攻城。非常害怕。范羌在城下大喊:“我是范羌,大汉朝派遣军队来迎接校尉来了。”城中皆呼万岁。开门,与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第二天,耿恭一同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且战且行。耿恭的人马将士素来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又死去很多,三月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也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耿恭应受到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

12.(8分,每小题4分)

(1)《西江月》写的是晚上出发,到黄昏滞留,(1分)标志是明月和斜阳。(1分)《沉醉东风秋景》则是黄昏出发直到夜深,(1分)标志是残霞、静夜和月影。(1分)

(2)《西江月》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生动别致的主观想象,充满了神话色彩。(答“拟人”也给1分)。(1分)《沉醉东风秋景》化用了李白和王勃的诗句。(1分)

《西江月》表达了作者虽遇风阻,却欣然接受的乐观喜悦。(1分)《沉醉东风秋景》通过美丽壮阔的场景描写,表达了作者宁静悠闲、胸襟开阔的心情。(1分)

附诗歌鉴赏: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却通过生动别致的想象,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这种浪漫主义手法,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卢挚《沉醉东风·秋景》

这是元散曲大家卢挚的一首写景曲。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传达出诗人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

此曲的特点在于,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清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诗情融于画意而又多于画幅。全曲虽仅有45字,其所蕴涵的“意”与“景”却是十分丰富的。

整首小令写的是潇湘行舟所见,按时间顺序道来。作者的态度感想,更多的是寓于冷静的观照之中。视野所及,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都使他心旷神怡;虽然西风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加之身在旅途,不能不心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其时卢挚是在湖南宪使任上,或许是外出公干,或许正是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由是,我们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

曲中“挂绝壁枯松倒倚”句化用了诗人李白《蜀道难》中“枯松倒挂倚绝壁”“落残霞孤鹜齐飞”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

13.(5分)(1)奚暇治礼义哉?(1分)则盍反其本矣(1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分)巧言乱德(1分)两豆塞耳,不闻雷霆。(1分)

(2)剑阁峥嵘而崔嵬(1分)千村万落生荆杞(1分)纵有健妇把锄犁(1分)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分)

五、(22分)

14.(4分)表现了作者对西藏“大美”的热爱,(2分)引出下文(1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1分)

15.(6分,每小题3分)(1)西藏的自然环境、(1分)文化习俗(1分)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古往今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1分)(2)明知是生活在现代社会,(1分)但眼前所见却恍若另外的世界,(1分)令人忘俗。(1分)(意思理解正确即可得分)

16.(6分)比喻:①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像晶亮剔透的围墙绕它而挺立。②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犹如两根飘逸的丝带贯穿整个草原,紧凑而妥切地勒在它的腰间。③那水是静的,几乎不流动,清澈见底,倒映着雪峰、碧空、彩云,真是一幅天地合一山水合一的宁静、和谐、壮美的画卷!

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比美丽。

排比:①药材有……;珍稀野生动物有……;矿藏有……。

描绘出藏北草原的富饶。(资源丰富)

②悠长嘹亮的车笛叫醒了牧村,叫醒了草场,叫醒了长鞭!

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拟人:悠长嘹亮的车笛叫醒了牧村,叫醒了草场,叫醒了长鞭!

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举出一个例子即可,简析(作用)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

17.(6分,每小题3分)

(1)列举西藏其它美的事物,(1分)全方位、立体地(1分)说明西藏无愧大美之地(1分)。

(2)由景到人,(1分)点明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美,深化了主旨,(1分)表现了作者对西藏各族人民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情感。(1分)

18.(4分)送给陶潜专栏:上联(12),下联(8)。(1分)

送给杜甫专栏:上联(7),下联(9)。(1分)

送给李白专栏:上联(6),下联(2)。(1分)

送给李煜专栏:上联(11),下联(3)。(1分)(共4分)

19.(6分)

(1)(2分)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1分)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1分)

(2)(3分)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语意2分,紧扣主题;修辞2分)

20.(5分)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做题时要发挥想象,将“文章”“改变”与“镜子”联系起来,要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还要写出阅读文章的一些感悟。(共5分,必须包含“文章”“改变”与“镜子”三个词1分,话语要能看得出“文章”“改变”与“镜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1分,话语富有启发性1分,字数1分,字数不合要求要扣掉这1分,语句通顺有一定文采1分)

示例:好文章就像一面镜子,你如果看的总是镜子的款式,而不是走过去照照自己的内心的话,那么,你永远不会有什么改变。

[page]

七.作文审题及例文

1.对“拷问”的理解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拷问”是“拷打审问”的意思。详细解释就是:只针对犯人或犯错误的人拷打审问和用严刑进行调查,是令人可怕的审问。很显然,命题不能这样解释。在文章中,“拷问”应该理解为审视、反省、观照、解剖、凸显道德、良知等层面的意思。

2.对“心灵”的理解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心灵”这一修饰语限制了“拷问”的内涵,规定了拷问的对象指向。

3.对“心灵的拷问”的解释

“心灵的拷问”是一个偏正短语,“心灵”明确了文章的写作范围应关乎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拷问”则明确了文章的写作主旨,对考生或他人的内心、精神、思想进行审视、解剖,凸显出内心、精神、思想中与真善美悖谬的地方,以显示考生或他人内省精神。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照检查乃至检讨,在反省的层面看,这种“拷问”意义要广阔而深刻得多,必须触及灵魂,具有人文色彩。

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在防止偏题、离题的基础上,更主要是克服“浅薄”和“庸俗”。

“心灵的拷问”既可以写考生自己,也可以写他人。

“心灵的拷问”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4.关于立意

可从四个思路入手:第一、拷问谁的心灵?第二、拷问心灵的什么?第三、为什么要拷问心灵?第四、怎样拷问心灵?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因为“另起炉灶”而造成事实上的不符合题意。

5.例文

心灵的拷问

在希腊的戴尔菲城有一座神庙,神庙里刻有这样的题词:“认识你自己。”我认识自己吗?我时常拷问自己!

一次一位朋友问我:“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你敢冲上去吗?面对某些领导的胡作非为你敢仗义执言吗?面对不义之财却又很容易得手你能无动于衷吗?这一辈子你对得起父母吗?这一辈子你对得起朋友吗?这一辈子你对得起妻子吗?”朋友那犀利的目光直逼得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老实说,我无法回答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不敢正视自己,我不敢说出真实的我……

多少年来,明哲保身是我的处世哲学。对坏人坏事避之唯恐不及。一怕无人撑腰,二怕没人做主,三怕打击报复……但有时评论社会,指责时弊,却又慷慨激昂。每天喊“有虎!有虎”,但又不像景阳岗的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有人问起虎在哪里都会谈虎色变!

多少年来,爱吹不爱批是我的行为准则。听到表扬就笑,听到批评就跳。老子天下第一,谁说“不是”跟谁干。多少年来,不学无术是我的真实写照。对任何事情都一知半解,现学现卖,有时甚至不懂装懂。不懂时,强词夺理;懂时,装腔作势。尽管如此,还十分清高,自以为是。

多少年来,大手大脚是我的生活习惯。公出在外大吃大喝,不该买的买了,不该吃的吃了,不该请的请了,为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摆阔气,有时甚至挥金如土……就这样欠下大量公款,还发明了“公出赔钱论”,以博得同情……

这些,当然不止这些,还有朋友的提问,都如芒刺在背,令我痛苦万分。就像一条鞭子从空中抽打下来,拷问着我的灵魂。灵魂,在一分一秒地挣扎,我在痛苦中煎熬。然而,当我静下心来,自己拷问灵魂的时候,就没有了任何回避的理由,只有面对和正视。这个时候,任何辩解都是那样苍白无力,即使闭上眼睛,在灵魂面前,所有的错误,所有的过失,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丑陋,都会铁证如山,闪现的是无奈和悔恨。我想,每个人若是真正地拷问自己的灵魂,过程和结果都会一样,那就是我们居然是那样的不完美,甚至是那样的无耻……

我无法想象,当我们脱下伪装,赤裸裸地面对世人的时候,还会有谁能够真正地认识你。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灵魂!一次灵魂的拷问就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美好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要时常拷问自己的灵魂,唯拷问灵魂才能知己,唯拷问灵魂才能知耻,唯拷问灵魂才能知止;唯拷问灵魂才能拭净思想和心灵的龌龊,从而调整自己,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睿智,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阳光。

点评:这是一篇拷问灵魂的宣言书,作者由希腊神庙中的题词“认识你自己”引出下文,直接进行自我拷问。朋友提出的问题,令“我”无言以对,“我”不敢正视自己。接着具体反省自己多年来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奉行爱吹不爱批的行为准则,奉行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是啊,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一个“我”或多或少都患着这样的“人格分裂症”:正义而邪恶,勇敢而胆怯,清高而庸俗……“我”就这样在灵魂的拷问中饱受煎熬。最后,作者由“我”到“我们”,“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灵魂”,这是对全人类提出的沉重而又严肃的问题。当然,作者最终告诉我们,“一次灵魂的拷问就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可谓一语中的。

本文可判为一类卷上。

心灵的拷问

看过《东京审判》的人心里总会留下抹不掉的悲愤与难过,总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这是一次艰难而痛苦的审判,是一次险胜的审判。说它艰难,是因为面对日本战犯的狡辩与抵赖,我们必须走好每一步,抓住每一个细节;说它痛苦,是因为每一次的证明与辩论都会勾起我们痛苦的回忆;说它险胜是因为最后判处日本战犯有罪的赞同与反对票只差一票。

当我读完《东京审判》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与悲痛,觉得这不只是一次事实上对于战犯的审判,也是一次对于心灵的拷问;这也不只是一次对于日本民族心灵的拷问,也是一次对于中华民族心灵的拷问。侵略其他民族,宣扬种族歧视理念,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崇拜天皇和武士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大和”民族。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会叫大和民族,既是“大和”,就应该爱好和平,追求和平,可是它却赫然与德国纳粹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战火烧到了中华大地。八年,是个什么概念,现在来看,一个孩子小学初中都要读完了,可是1937到1945的这八年,我们国家在饱受侵略,人民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不成国,家不成家。

德国总理勃兰特一跪谢罪,以慰藉无数死去的无辜犹太人的灵魂,让世界上无数不同民族的人们热泪盈眶,因为不管你犯了什么错,只要你用心弥补,人们总不会铁石心肠,况且那也已经是历史;大陆东端的日本却在竭力的矢口否认自己的罪行,否认屠杀,否认审判,否认一切的无耻行径,否认一切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仿佛只有自己才是完美的,没有犯下过任何错误,殊不知这是掩耳盗铃,其实全世界人们都看在眼里。

我们的这场审判战役之所以打的这样辛苦,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不够强大,所以说也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拷问。从19世纪到20世纪,我们就被日本侵略了两次,这是曾经以中华文化为榜样的民族,这是曾经不遗余力到中国学习的民族。余秋雨先生在《问卜中华》中曾说:师傅遭到徒弟的侮辱是很让人崩溃的”。第一次,轻易地打败中国,中国颜面扫地;第二次,中国经过八年才勉强获胜,付出惨重代价。这不是很让人痛心的事情吗?

究其原因,终是我们不够强大。

今天的我们,作为中国脊梁的我们必须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我们不说仇视日本,但我们绝不可以轻易忘掉历史,忘掉中国的血泪史,忘掉那一次艰难的审判!

点评:本文围绕“心灵的拷问”这一命题展开了两条线索:一个是对日本民族的心灵的拷问;一个是对中华民族的心灵的拷问。在对日本民族心灵拷问的时候,将其与德意志民族进行比较,对日本民族否认侵略、忘记历史进行了有力批判。在对中华民族进行心灵拷问的时候,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结论,进一步得出了不忘历史、牢记教训的经验。说理透辟,发人深省。

本文可在一类卷中判分。

心灵的拷问

随手拈一片绿叶,背面,是浓重的墨绿色,透露着阴冷与黑暗。翻转过来,向阳那面,是明快的嫩绿色,昭示着快乐与明朗。原来,把自己的灵魂暴露在阳光下,没什么不好……

转回头,去拷问自己那些逝去的日子,拷问逝去的日子里自己的灵魂,蓦然间,心悸的感觉如一根冰冷坚硬的针,硬生生戳进柔软的心灵。曾经不懂事的我,做过多少错事……

十三四岁时,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朋友。我努力把自己伪装得和别人一样,卑微地去迎合别人。或许我伪装得很好,可那次……

那时我有一个不错的朋友。她很孤独,常常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如果她不是我的同桌,或许我永远也不会和她熟络起来。我渐渐了解了她困窘的家境,她的自卑,她的沉默--一切都事出有因。她把我当做最好的朋友,非常信任我,和我说话时,眼睛里飞扬的神采让她有种别样的魅力。

我有一个挺大的朋友圈,我们常常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情。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们说:“你看她,清高个什么劲儿,整天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装淑女啊?”语气里满是不屑。

“谁啊?”有人明知故问。

“还能有谁?”又有人朝我同桌努了努嘴。

“听说她特不讲卫生。”

“就是就是,我还听说她特别喜欢挑拨离间!别看她不说话,背地里不知说咱们多少坏话!”

“真的假的?真看不出来!我还以为……”

……

就像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池塘,激起一层一层的涟漪。周围嘈杂的声音,争先恐后地钻进我的耳朵。很多很多卑劣的品行,不管有的没有的,全都强加到那可怜的女孩身上。我突然替她感到悲哀,仅仅是因为她与常人不同的沉默,却要背负那么多无端的指责。

嘲讽和谩骂越来越放肆,越来越离谱,我真想大喊一声:“不是这样的!”内心涌起为她辩解的冲动,可有什么东西堵住喉咙,我发不出任何声音。

“你跟她同桌,感觉怎样?”突然有人问我。

我真想告诉她们:“其实,她人挺好的!”可我害怕这样一句话,会使我辛辛苦苦营造的“友谊”土崩瓦解,使自己的人气一落千丈。十几双眼睛一起射向我,我害怕丢失这十几份“友谊”,狠一狠心,我装出轻蔑的笑:“她啊,讨厌死了。我早不想和她同座了。”

“你真倒霉。”听不出是同情还是幸灾乐祸。

胸腔中有什么东西碎掉了,一片片分崩离析。我在吵闹声中安静了,不,应当说是麻木了。

后来调座位,我和她分开了。没有人愿意和她同座,她被独自搁置在角落。

看见我的时候,她仍会向我微笑,我扭头装做没看见。一种叫做内疚的情感吞噬了我。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将对她的愧疚倾吐出来,她以微笑和理解宽恕了我,我才得以释怀。道德审判庭对我的指责,会减轻我的罪过吧?

拷问自己的灵魂,就像面向阳光的叶子,终究会收获一份坦荡。

点评:本文以学校生活为内容,写身边的人和事,写熟悉的人和事,扬长避短。首尾以绿叶为喻,耐人寻味。叙事紧扣往事,拷问灵魂,详略得当。本文最突出的亮点是心理描写精细到位,如“胸腔中有什么东西碎掉了,一片片分崩离析”,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将心灵的忏悔很好地表达出来。最后以“拷问自己的灵魂,就像面对阳光的叶子,终究会收获一份坦荡”收束,主旨突出,颇有意味。

本文可按一类卷下或二类卷上判分。

下一篇:浙江省瑞安十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