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题及答案(9)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9 14:21:43

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试卷 小儿厌食的中医辨证论治 佳木斯历届高考状元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E.《教育学》
【答案解析】:l867—1869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因此,答案选B。
2.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E.教学媒体
【答案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因此,答案选A。
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BD】。
A.自我中心性
B.不可逆性
C.守恒性
D.刻板性
E.抽象性
【答案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思维仍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儿童还存在“万物有灵论”的现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尚未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因此,答案选ABD。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B】。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E.整体型
【答案解析】: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尔曼•维特金的研究最为著名。他认为,场独立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因此,答案选B。
5.延缓式强化有以下几种类型【BCDE】。
A.即时强化 wWW.KAo8.Cc
B.定时距式
C.变时距式
D.定比率式
E.变比率式
【答案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
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C】。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E.获得
【答案解析】: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刺激泛化”。因此,答案选c。
7.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是【ABC】。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先行组织者策略
D.同化原则
E.练习的原则
【答案解析】: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因此,答案选ABC。
8.在重复学习时,要掌握好“度”,这就是适当的超额学习,如果一名学生背诵一篇短文,背了10遍刚好能回忆起来,那么他应该再背【E】遍。
A.1
B.2
C.3
D.4
E.5
【答案解析】: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答案选E。
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D】。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E.隔一天再复习
【答案解析】:根据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及时。如果不及时复习,头脑中的保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再复习就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因此,当天的功课应该在当天复习。因此,答案选D。
10.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还具有不同的一些特点【ABC】。
A.客观性
B.外显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E.简缩性
【答案解析】: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有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因此,答案选ABC。[page]
11.在原型内化阶段,对学生言语培养的重点应放在【 A】。
A.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B.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
C.巩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
D.使学生学会利用言语来标志练习
E.对动作的记忆上
【答案解析】: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的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形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因此,答案选A。
12.【A】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倾向。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E.人格
【答案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因此,答案选A。
13.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B】。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E.观点一致
【答案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B。
14.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D】。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E.内在的成分
【答案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因此,答案选D。
15.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ABC】。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确定性
E.模糊性
【答案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因此,答案选ABC。

16.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B】。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E.复杂性
【答案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因此,答案选B。
17.认知内驱力属于【A】。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E.成就动机
【答案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答案选A。
18.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DE】。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E.张华喜欢数学,每天都要学两个小时的数学
【答案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DE。
19.根据韦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A】。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E.情感
【答案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因此,答案选A。
2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E.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包括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画线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来帮助学习的方法是画线法,属于复述策略。因此,答案选C。[page]
2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C】。
A.元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认知策略
D.计划策略
E.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解析】:在学习中,学习者根据学习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通过图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找出知识之间的结构,这属于组织策略;而组织策略又是认知策略中的一种。因此,答案选C。
2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迁移可以分为【DE】。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垂直迁移
E.水平迁移
【答案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选DE。
23.可采用【B】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E.认知疗法
【答案解析】: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日民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肌肉松弛法可以使人身体放松,缓解压力,对治疗失眠有效。因此,答案选B。
24.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ABC】。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身因素
E.家庭因素
【答案解析】:影响心理健康不外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因此,答案选ABC。
25.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D】。
A.加涅
B.罗森塔尔
C.戴尔
D.波斯纳
E.布鲁纳
【答案解析】: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因此,答案选D。
26.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B】。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E.准确性
【答案解析】: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在备课时,专家教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象和心理特征,并且能预测执行计划时的情况;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因为他们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些什么。因此,答案选B。
27.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D】。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E.类比思维
【答案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答案选D。
2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ABCD】。
A.问题的特征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已有的知识经验
E.练习时间
【答案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因此,答案选ABCD。
29.马斯洛认为,【ABE】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
A.认知需要
B.审美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解析】: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因此,答案选ABE。
30.学习“力”这一概念,对学习“重力”产生的影响属于【B】。
A.概念迁移
B.垂直迁移
C.水平迁移
D.一般迁移
E.具体迁移
【答案解析】: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力”这个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重力”这个概念,因此,答案选B。[page]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是关于__________的论述。
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__________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3.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__________,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4.广义的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__________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5.___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6.学习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__________在理解中的表现。
7.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__________
8.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
9.依从包括从众和__________两种。
10.态度的______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1 1.有结构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__________ 。
1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构成的。
13.元认知包括两个成分:对认知过程的__________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4.__________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5.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__________予以矫正。
填空颢答案
1.学习动机2.具体运算
3.高级心理机能4.行为潜能
5.直观6.知识的系统化
7.粗放型操作技能8.定向
9.服从10.情感成分
11.解法的确定性 12.诱因
13.知识和观念14.一般迁移
15.认知疗法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答:错误。
埃里克森的一D、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答:正确。
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3.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有时候功能固着能够对问题解决起积极作用,有时候起消极作用。
答:错误。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所以说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主要起阻碍作用,即消极作用。
4.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答:错误。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不仅如此,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
5.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直接近景性动机。
答:错误。
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page]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问题的特征。(1分)
(2)已有的知识经验。(2分)
(3)定势与功能固着。(2分)
2.简述学习产生的三个特征。
答:(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分)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2分)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2分)
3.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3分)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2分)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wWW.KAo8.Cc
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
答:第一,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1分)
第二,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行为,直至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容易半途而废。(1分)
第三,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坚信只要不懈努力,困难是会克服的;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尝试。(1分)
第四,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高效地获得新行为,并自如地表现所习得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1分)
第五,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效能水平低的人则充满着恐惧和焦虑。(1分)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
1.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1)精选教材(2分)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
大。(1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2分)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1分)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2分)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1分)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1分)
(联系教学实际再给1—3分)
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4分)
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2分)
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2分)
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2分)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加以嘲笑和惩罚。(5分)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