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题及答案(6)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15 10:00:52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题及答案(6)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教师这一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涉及的内容有【ABCD】。
A.敬业精神
B.专业知识
C.教学风格
D.专业技能
E.教学手段
【答案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因此,答案选ABCD。
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其主要表现为【BCD】。
A.教学课件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
E.教案
【答案解析】: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因此,答案选BCD。
3.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 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D】。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自我中心阶段
【答案解析】: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因此,答案选D。
4.如果一名中学生的生理年龄为l5,而智力年龄为15岁,那么他的智商是【C】。
A.80
B.90
C.100
D.110
E.120
【答案解析】: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其公式为: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因此,答案选c。
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BCD】。
A.强化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效果律
E.同化律wWW.KAo8.Cc
【答案解析】: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因此,答案选BCD。
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E】。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E.了解低碳生活并付诸行动
【答案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因此,答案选DE。
7.“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桑代克
E.班杜拉
【答案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因此,答案选c。
8.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把学习分成了四类,分别是【ABDE】。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无意义学习
D.有意义学习
E.机械学习
【答案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因此,答案选ABDE。
9.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C】。
A.并列结合学习
B.总括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E.归属学习
【答案解析】:当新知识在概括程度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新知识从属7:113知识)时,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即自上而下的学习。因此,答案选C。
10.学生在重现有关知识时发生困难,或重现出来的知识不是解决当前课题所必需的,其原 因可能有【ABCD】。
A.旧知识的干扰
B.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
C.当时的生理状态
D.当时的心理状态
E.知识呈现的方式
【答案解析】:重现知识有困难,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旧知识的干扰;(2)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3)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答案选ABCD。
11.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换言之,操作动作本身是连续性的,如【BCDE】。
A.弹钢琴
B.开汽车
C.骑自行车
D.滑冰
E.跑步
【答案解析】: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换言之,操作动作本身是连续性的如在开汽车、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活动中均由一系列连续动作完成。因此,答案选BCDE。
12.吹拉弹唱属于【C】。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E.外部技能
【答案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
13.儿童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B】。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合作道德阶段
E.公正道德阶段
【答案解析】:权威阶段(5~8岁)儿童的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而权威阶段属于他律道德阶段。因此,答案选B。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C】。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服从
E.从众
【答案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因此,答案选C。
15.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C】。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E.服从
【答案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是其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C。[page]

16.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ABC】。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指向性
E.复杂性
【答案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因此,答案选ABC。
17.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DE】。
A.漫无目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E.学生考试
【答案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要符合这三个特点。因此,答案选DE。
18.学习动机的作用有【ABCE】。
A.激活功能
B.定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同化功能
E.调节功能
【答案解析】: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因此,答案选ABCE。
1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B】。
A.25%
B.50%
C.75%
D.90%
E.100%
【答案解析】: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因此,答案选B。
20.学习策略包括的成分有【ACD】。
A.认知策略
B.注意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E.社会管理策略
【答案解析】:学习策略的三种成分:(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答案选ACD。
21.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B】。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E.计划策略
【答案解析】:在识记中,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容易无意识记。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运用这些条件,如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来加强随意识记。利用无意识记的方法是复述策略中的一种。因此,答案选B。
22.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CDE】。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同化性迁移
D.顺应性迁移
E.重组性迁移
【答案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选CDE。
23.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会产生学习的迁移。这是【B】的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E.官能说
【答案解析】: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因此,答案选B。
24.【A】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E.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答案解析】: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答案选A。
25.关于考试焦虑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DE】。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E.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
【答案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远远不够。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因此,答案选ABDE。
26.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B】。
A.加涅
B.罗森塔尔
C.戴尔
D.波斯纳
E.奥苏贝尔
【答案解析】: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得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的结论,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因此,答案选B。
27.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ABC】。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记忆
E.应用
【答案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答案选ABC。
28.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CDE】。
A.活动定向阶段
B.活动操作阶段
C.认知阶段
D.联结阶段
E.自动化阶段
【答案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CDE。
29.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BCDE】。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操作模仿
D.操作熟练
E.操作整合
【答案解析】: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因此,答案选BCDE。
30.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ADE】。
A.依从
B.服从
C.从众
D.认同
E.内化
【答案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DE。[page]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__________。
2.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______。
3.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__________。
4.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__________时,效果最佳。
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操作技能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__________。
6.______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7.____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8.____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9.__________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0.发散思维也叫__________,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1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__________、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12.__________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13.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__________ ,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设记。
14.__________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5.焦虑症是一种以与__________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填空题答案
1.抽象思维能力2.“逃避条件作用”
3.组合学习4.150%
5.开放性操作技能6.练习
7.道德行为8.想象的道德情感
9.创造性l0.求异思维
11.认知内驱力 l2.无意识记
13.整体识记 14.心向
15.客观威胁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错误。
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2.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答:错误。
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3.在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变式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
答:错误。
在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
4.内化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内化,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内化的深入,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答:错误。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5.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所以说,过度学习越多,保持效果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
答:错误。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一般来说,过度学习越多,保持效果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但也并非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l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不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弓}起厌倦、疲劳等,从而成为无效劳动。[page]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奥苏贝尔认知观的内容。
答:(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2分)
(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3分)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1)感知运动阶段(0q岁)。(2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1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分)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答:(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分)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分)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分)
4.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答:(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分)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2分)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2分)
①竞赛的作用(1分)
a.竞赛的积极作用
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b.竞赛的消极作用
竞赛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②运用竞赛的原则(1分)
a.竞赛要慎用少用
竞赛虽有激发学习动机的效果,但是不宜过多,更不应滥用。否则,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轻则加重学生的负担,重则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b.竞赛要注意方式
一方面,题目不宣过难,题目应考虑调动部分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竞赛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2分)
①奖励与惩罚的作用(1分)
一般说来,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奖励能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
②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1分)
a.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b.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
c.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2分)
①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1分)
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
②利用学习结果反馈的原则(1分)
a.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b.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3分)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的现象,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而使学习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
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2.请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学的建议。
答:中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概念分析(1分)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4分)
①定义:定义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完整。
②特征:特征即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其属性的分析必须全面准确,没有遗漏,没有包含无关特征。
③例证:概念的例证必须具有典型性,而且应该多样化。
④上位概念: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某一概念的分析中必须找出它所类属的上位概念。
⑤下位概念:除了上位概念外,还必须找出这个概念所能涵盖的下一级概念。
⑥同位概念:和此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即为同位概念。同位概念一般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
通过概念分析,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1分)
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之鲜明突出。
(2分)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1分)
正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反例就是反面例子,即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2分)
(4)变式(1分)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1分)
(5)比较(1分)
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1分)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