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命题预测试题及答案(4)

牛课网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12-02-02 15:15:42

湖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命题预测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D】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答案解析】: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编写的,此后又出现几本翻译介绍和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2.【C】的儿童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发展阶段。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答案解析】: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3.【B】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答案解析】:艾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幼儿在4~5岁时处于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其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答案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5.当学生遭遇失败或取得成功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B】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教师资格考试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答案解析】:将失败归因为不努力,可以促使学生以后努力学习以获取成功,将成功归因为努力,可以促使学生以后学习继续保持努力状态。
6.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A】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答案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A】
A.实物直观
B.形象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答案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对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8.在操作技能形成的【B】阶段,动觉控制开始起主导作用。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答案解析】:在操作整合阶段,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9.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D】
A.组织策略
B.认知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解析】:根据资源管理策略的定义,学生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学习时间管理。
10.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答案解析】:常用的提出假设的方法有算法式和启发式,题干为算法式的含义。
1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12.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
A.强化法
B.代币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答案解析】: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13.【A】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答案解析】: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上群体的凝聚力。
14.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A】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解析】: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性程度。
15.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B】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答案解析】: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page]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研究。
17.学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形地貌或地理位置,都属于__________学习。
18.知识直观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实物直观、_________和言语直观。
19.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_________记忆和长时记忆。
20._________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
21.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配置性评价和_________评价。
2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3.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_________四个阶段。
2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________与过程。
25.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_________三个阶段。
26.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_________和问题解决题两类。
27.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_________阶段。
28.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比中间的词记得牢,这是所谓的_________效应和近因效应。
2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_________和肯定性训练。
30.课堂纪律分为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以及_________促成的纪律。
31.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_________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3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_________。
33.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_________,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4.学习者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运气或任务难度,这种归因是从_________维度归因的。
35._________ 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
填空题答案
16.合作性研究 17.符号
1 8.模象直观 19.短时
20.初中 21.诊断性
22.相似性 23.熟练
2 4.心理状态 25.学生
26.论文题 27.内部言语动作
28.首因 29.系统脱敏法
30.自我 31.冲动
32.联结 33.问题情境
34.外部的不可控的 35.表征[pag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6道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36.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①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①尊重学生的人格;②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37.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之间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38.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2)正确运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39.组织策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方法有:(1)列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2)利用图形。如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和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如一览表和双向图。
40.简述品德的实质。
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4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page]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2.试述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活动对象不同。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心智技能只能在大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内潜地进行,只能通过难以觉察的映像变化来判断其存在,具有隐藏性。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操作,可以被观察、被感知。
②活动结构不同。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可以高度省略、简缩,甚至难以觉察到其活动全部过程。操作技能是一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
③活动要求不同。心智技能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操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一反应联结。
(2)二者的联系
①操作技能常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形成经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
②心智技能往往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43.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于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第三,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识经验,并要注意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上一篇:江苏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6)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