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4)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02 20:08:58 浏览数:

江苏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解析】:孔子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可以概括为学-思-行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属于学的功夫,慎思、明辨属于思的功夫,笃行属于行的功夫,这一分析基本上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
A、1862年
B、1901年
C、1904年
D、1911年
【答案解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教育家【D】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
A、马克思
B、罗杰斯
C、杜威
D、卢梭
【答案解析】:在教育上,卢梭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4、【B】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主题和灵魂。
A、教育理论
B、教育目
C、教学科研
D、教书育人
【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的适应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必须符合这个总要求。
5、国内最早提出“教育形成交往起源说”的人是【C】。
A、王策三
B、李秉德,
C、叶澜
D、桑新民
【答案解析】:交往起源说是由叶澜最早提出,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相互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并产生交往的结果——在交往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和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演化而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6、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A】。
A、陈鹤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陶行知
【答案解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7、我国当前妨碍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两种不良倾向是流生问题和【A】。
A、片面追求升学率
B、乱收费
C、唯学历教育
D、辍学
【答案解析】:流生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日前妨碍教育目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两种不良倾向。
8、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是【B】。
A、认知、情感、意志、品德
B、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C、能力、认知、情感
D、认知、情感、意志
【答案解析】: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虚拟直观
【答案解析】: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等;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0、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属于【C】。
A、地方课程
B、国家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解析】: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11、标准化考试要求效标关联效度在【A】以上,考试才算有效。
A、0、45
B、0、5
C、1、0
D、1、45
【答案解析】:所谓效标关联效度就是以某一种测验分数与其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来表示的效度,又称为统计效度。具相关系数就是效标关联效度系数。标准化考试要求效标关联效度在0.45以上,考试才算有效。
12、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教“笑迎”这一新词时,首先复习“跃进”、“斗志昂扬”等词语。“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扬”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然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易掌握了。这位教师运用的是【B】的教学原则。教师资格考试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
【答案解析】: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提纲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或边板书边讲解,或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或者两者结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答案解析】: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其主要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属于【D】。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答案解析】:所谓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15、社会公益活动属于课外活动的【A】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D、社会活动
【答案解析】: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page]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2、_____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与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教育是“_____”的等级制教育。
4、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_____课和______课。
5、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____。
6、__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继续强调和_____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8、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9、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和______。
10、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在_____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_____活动。
1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12、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_____教育的兴起。
13、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育家是_____。
14、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___等。
15、_______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填空题答案
1.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政治经济制度
3.金字塔形
4.单一 综合
5.成熟
6.课程评价
7.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8.教学价值取向
9.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10.课堂教学 正规教育
11.《林哈德与葛笃德》
l2.制度化
13.加里宁
l4.周学时
15.创造能力[pag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答案解析】: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
2、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答案解析】:
我国教育法体系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3、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解析】: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才实现的。
(1)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案解析】: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第二,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第三,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第四,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5、简述课程设计的概念及其意义。
【答案解析】: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6、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解析】: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3)做好讨论小结。
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盼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page]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答案解析】: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夫系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教育在影响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的举措:顺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关键期;阶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上要注意长善救失。
(2)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案解析】: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对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上一篇:江苏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3)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