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5-05 19:59:50 浏览数:

热门推荐:

2012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熨帖(yù) 排场(chǎng) 家给人足(jǐ) 人影幢幢(chuáng)

B.佣金(yòng) 蛰伏(zhé) 久假不归(jià) 踽踽独行(jǔ)

C.毗连(bí) 攻讦(jié) 拾级而上(shè) 力能扛鼎(gāng)

D.愀然(qiǎo) 翘楚(qiáo) 瞠目结舌(chēng) 锃光瓦亮(zhèng)

【答案解析】:(B假jiǎ,C毗pí,D锃z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按揭 副增长 殚精竭虑 宁缺毋滥

B.侦缉 和事佬 呕心沥血 题纲挈领

C.沉疴 挑大梁 刚愎自用 玩世不恭

D.防害 挖墙脚 涸泽而渔 既往不咎

【答案解析】:(A副—负,B佬—老,题—提,D防—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A.我们要善于正视自己,敢于解剖自己,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把错误掩盖起来,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B.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有卓越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他的去世是学界不可估量的损失。

C.受“限购”政策影响,不少地产商开始对艺术品收藏跃跃欲试,有人预测,今后几年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将会持续走高。

D.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与家庭影院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现在有许多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家庭影院的高清视频播放功能。

【答案解析】:(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喻用有害的方法解决目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宜用“讳疾忌医”。B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就随之而来。C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D风马牛不相及,风,雌雄相引诱,喻二者全不相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高考资源网

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B.中国足球水平低,丑闻不断,这不仅损害了中国足球的形象,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而且毒害了社会风气的改善。

C.全年高招艺术类考生的人数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促使文化课成绩水涨船高,一些艺考生开始为自己文化课成绩的优劣感到担忧。

D.十月金秋是九寨沟最迷人的季节,缤纷的落英在湖水上漂浮,悠远的晴空湛蓝而澄净,自然造化中最美丽的景致充盈眼底。

【答案解析】:(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作主语,后面无谓语陈述,悬而不决,应将其放于“在”后。B赘余,应删除“的改善”。C不合逻辑,担忧的是“劣”,而不包括“优”。宜将“的优劣”改为“不佳”)[page]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5.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C】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答案解析】:(此项是对“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而不是谈“文艺大众化”的)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答案解析】:(概念理解错误,“艺术对象”就是艺术作品)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对生活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答案解析】:(根本误区应在第2段,指文艺家“放弃精神坚守”)[page]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①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①解:解州,地名。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时大籍民车 籍:征用

B.人未谕县官意 谕:告诉

C.二事俱寝 寝:停止

D.契丹知不可夺 夺:改变

【答案解析】:(谕,明白)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A.治废田,以救水患以威用其民

B.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括得地讼之籍数十

C.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今所争盖三十里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答案解析】:(均为结构助词“的”。A分别为表目的的连词“来”,介词“凭借”。C分别为用于代词后,“的”;时间词后,表停顿。D助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土地”;名词,处所,地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答案解析】:(理解与文意反,详见译文)[page]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答案解析】:(1)又有市易司担心蜀地私盐贩卖不能禁止,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池盐去供应蜀地。(落实“患”、“禁”、“实”、“辇”、“给”各1分)

(2)沈括(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呈献给朝廷。(落实“图”、“庞”、“背”、“为”、“上”和1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乃辛弃疾削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1)作者是如何写清溪之“清”的?请联系作品具体分析。

(2)此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1)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来反衬溪水的清澈透明的。(2分)作者行走在溪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连自己也在随水中的流云移动。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之“清”。(2分)

(2)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却和者甚寡,如今只有赋闲乡野,反映了内心的孤独、寂寞。(2分)作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金将领,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吴楚东南坼,。(杜甫《登岳阳楼》)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其身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臣生当陨首,。,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纤纤擢素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

【答案解析】:(1)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乾坤日夜浮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令而行

(2)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札札弄机杼沧海月明珠有泪患不知人也[page]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虎跳峡再记

于坚

①我走到了虎跳峡风景区,著名的虎跳石就在下面。已经筋疲力尽,但峡谷下面百万老虎咆哮的声音使我再次振奋起来。我站在巨流旁边,不敢太靠近。金沙江在上游那边还是平如镜子,到了虎跳石一带,一条巨川忽然塌下,爆炸、碎裂,汹涌奔泻,呼啸奔突,几条水流如疯狂的长舌头或者旗帜上下飘着。我害怕得发抖,后退着,担心那百万猛虎忽然朝我转过头来。回到公路上,心中有一种经历了大悲喜的平静,我又到了虎跳峡,我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我的生命又开阔厚重了许多,我的生命更自然了。所谓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感通天人合一,这在书房里是无法达到的。

②一个纳西族的司机载我连夜去丽江。他沉默地开车,我在车厢中默想。这次经历令我再一次领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西方相信一切都是可以克隆的,虎跳峡也是可以克隆的。技术改天换地之后,西方可以在教堂里忏悔,等待着复活,总是心安理得。中国文化骨子里迷信自然,中国人的教堂是在大地和人生之中,是此在而不是彼岸。为什么古代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歌如此发达,因为大地在中国心目中不是对象,而是万物与我一体,是一个家。

③古代山水画大师倪云林,因为钟情于山水,整日在太湖间云游。他画的一幅竹子,画面上有六竹在山野水滨挺立,被称为六君子图。倪云林笔下的山水并非山水,而是精神的寄托。陶渊明厌倦了车水马龙的世界,一声归去来,就重返田园世界悠然见南山了。南山在陶渊明的词汇里,与天堂的意思差不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讲究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在野,在野并不只是一个隐喻,在古代中国,在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有自然世界的桃花源、伊甸园作为基础。老子讲“道法自然”,这个“自然”除了自然而然的万物运行之“道”这个意思外,其实指的也就是可见可感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大自然世界。

④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自然世界被作为天堂来歌咏,因此山水诗画才大行其道。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宗教、教堂之类的东西,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寄托在自然中,自然世界就是中国精神的教堂。伟大的诗人、画家无不从自然世界获得关于人生的领悟,诗歌的灵感,自然世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虎跳峡是一个伟大的中国教堂,一个归宿,它就像巴黎圣母院一样,是令人心灵安息的地方。

⑤天空逐渐昏暗,山野俯伏下来,远处的黑暗中,别人的故乡一盏盏灯亮起来,很温暖的样子。想起故乡昆明,那里是我的天堂,我领悟了作为一个诗人的基本元素。1966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学校宣布停课,我就在野了,像一个小陶渊明那样,奔向美丽的大自然。我记得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走路去滇池钓鱼,垂钓落日下,悠然见新月,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倪云林那样的山水诗人。我最近重返滇池,那里已经成为现代化昆明的一个污水排泄池,往昔阳光灿烂,沙鸥集翔、沙粒泛着金光的湖湾荒草丛生。

⑥现代所向无敌,它已经不可战胜,传统中国一去不返,那不仅仅是长袍马褂、雕梁画栋、文言文和毛笔,也是野。那些洋洋得意的正在与“全球化”弹冠相庆的知识分子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在他们中间不会再产生陶渊明,他们惟一的命运就是“流放”。当他们与一个标准的西方公民同样厌倦了摩天大楼、超级市场和自动取款机的时候,那些西方人随时可以一头钻进教堂,在神秘的尖顶下面,依偎在上帝母亲的怀中小憩片刻。而我们无处可去,只能乘电梯回家,看电视、发呆……

⑦胡思乱想,车到丽江。去找旅馆,忽然发现背心忘记在车上了,钱和证件都在那背心里。试着给司机打了个电话,说是他正在某处吃晚饭,吃完送回来给我。黑暗中,纳西人又出现了,把背心递给我,我想给他些钱表示谢意,答都不答,走了。月亮出来了,云南的雨季就是这样,下一阵雨晴一阵。下一场雨到来还早,月亮把玉龙雪山弄得朦朦胧胧的,深藏着什么的样子,我知道它藏着什么。(节选自《2l世纪年度散文·2006年卷》,有删改)

14.作者再次游历虎跳峡,在情感和思想上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答案解析】:先是感到疲惫,等看到虎跳峡时感到震奋,进而为其呼啸奔突的壮观景象而感到震惊害怕。(2分)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作者在路途中心情平静下来,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深刻领悟了中华文化的魅力。(2分)(根据1段2段开头内容作答)

15.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独善其身就是在野,在野并不只是一个隐喻。

(2)在他们中间不会再产生陶渊明,他们惟一的命运就是“流放”。

【答案解析】:(1)“在野”,此处指的就是回归自然。(1分)从而使自己获得身心的自由,通过自然来使自己心灵纯洁,行为高尚(1分)。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自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一个比喻说法,而是一种实际行动。(1分)

(2)指现代知识分子中间再也不会产生像陶渊明那样伟大的山水诗人及真作品。(1分)因为大自然被毁坏,知识分子再也找不到身心憩息的家园,失去了生活和创作的根本,他们的精神将无所依托。(2分)

16.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教堂是在大地和人生之中,是此在而不是彼岸”?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阐释。(6分)

【答案解析】:“此在”即以“大地”为代表的自然,中国文化骨子里迷信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家园,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与我融为一体。(3分)古代中国的山水画和山水诗人非常发达,自然在诗歌中被当成了天堂来歌咏,自然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3分)

17.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作者写“纳西司机”的用意是什么?第⑦段末写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解析】:“纳西司机”在文中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他”是作者心目中更想化的人物,是神奇美丽的雪山,巍峨壮丽的虎跳峡,孕育出了质朴淳厚的纳西人。(2分)“纳西司机”在文中具有连接前后内容的线索的作用。(1分)末段写景柔美、朦胧而又清新神奇,与首段雄伟壮阔的描写形成对比,营造了月光下玉龙雪山作为心灵家园和诗意栖息地的美好意境,寄寓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祝愿。[page]

六、(15分)

18.按照不同的要求,把下面的话组成不同的句子。(3分)

年轻人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年轻人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1)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2)强调世界观的重要性:

(3)强调实干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1)年轻人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2)年轻人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但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3)年轻人不仅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更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19.下面一段文字,存在标点及表达错误,请找出6处并加以改正。(6分)

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对大家来说,一定很感兴趣。如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金杖和青铜树是否是神权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谜……等等,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个全新的研究。迄今为止,即使研究者很多,著述也不少,但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仍如同千古之谜,尚待人们上下求索,获取及破译其中宝贵的信息。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4)改为;

(5)改为;

(6)改为。

【答案解析】:(1)“对大家来说一定很感兴趣”改为“大家一定很感兴趣”。(2)“金杖……象征?”改为“金杖……象征,”(3)“之谜……等等”改为“之谜等等”(4)“一个个全新的研究”改为“一个个全新的研究领域”(5)“即使”改为“尽管(或虽然)”(6)“获取及破译”改为“破译及获取”。

20.热门网络词汇“给力”据说原本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带劲”“给劲”“很棒”“精彩”等意思。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有网友大呼“标题给力”。在年末岁首的两个月中,“给力”一词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打开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中央、省市级媒体纷纷套用,有人夸张地说,就连大街上的老婆婆都在用“给力”这个词了。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6分)

【答案解析】:示例一:语言是灵动、鲜活的,它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淘汰,这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2分)民间语言,网络语言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对传统语言进行补充、修正,使之更有活力,也反映了我们生活的变化、发展。(2分)主流官方语言,不能只是板着冷峻的面孔,也应从民间的语言中汲取滋养,使之更有亲和力、生命力。(2分)

示例二: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约定俗成性,要让人看得懂,听得明。(2分)语言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盲目追风赶潮,要让时间来过滤,去粗取精。(2分)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是规范语言使用的典范,应慎重使用网络语言,而不能丢失了自己庄重、严肃的风格(2分)[page]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年轻人因屡受挫折,欲从悬崖跳下去了结生命。被寺庙里的和尚看见。和尚问:“年轻人何故轻生?”年轻人说:“人为幸福而生,可我却充满不幸。故生此念。”和尚说:“那你的债还了吗?”其人曰:“我虽贫寒,却不曾欠任何人的债。”

和尚说:“世间之凡,莫过小草。然即便如微不足道的小草,也不能自行生长。土壤供给它营养,阳光供给它热量,雨露供给它水分。人贵为万物之灵,从落地到长大成人,倾注了多少人心血汗水?怎能说不欠任何人什么债呢?生命来自父母,你报答了吗?吃穿用来自自然,你报恩了吗?知识能力来自社会,你回报了吗?”

年轻人沉思片刻,叩谢过和尚,健步向山下走去……

请就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可从“责任”“回报”“感恩”等几个角度立意,当然也可从和尚的启发引导方式深入展开。具体评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更多试题信息请访问:高考模拟题

上一篇:2012届四川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